“人教版”插图不但丑还触及家长的忧虑( 二 )


“人教版”插图不但丑还触及家长的忧虑
文章图片
小姐姐孤芳自赏 , 陶醉的模样 , 让人极度不适
在家长的心目中 , 现在心理扭曲变态 , 性侵小孩的事情太多了 , 孩子之间校园暴力层出不穷 ,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被侵害 。 小孩从上幼儿园第一天起 , 有心的家长就教小孩提高保护意识 , 特别是女孩子的家长 , 我们会提醒小孩 , 不管是同学 , 还是老师 , 都不能轻易脱小孩衣服 , 看“尿尿地方” 。 如果有人胆敢有这些举动 , 小孩第一时间要告诉老师或者家长 。
“人教版”插图不但丑还触及家长的忧虑
文章图片
大人该不该把自己观点强加小孩?
插图的一大功能就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 幼儿到小学 , 他们看图理解甚至超过了文字 , 插图不美好 , 甚至自带邪恶 , 孩子也在潜移默化当中模仿 。 孩子的审美和世界观正在建立当中 , 中年人不能接受现在插图过早把“审丑”、“邪恶”带入到孩子的世界当中 , 这样的世界太残酷 , 远远不是孩子所能承受 。 从这些角度来讲 , 人教版的插图不好看 , 而且还有常识性错误 , 这基本是共识 。 最大的可能就是插图制作者没有用心做事 , 没有贴近家长的需求来进行创造 , 呈现社会割裂的一面 。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回过头 , 我们看看老课本 。 特别是2013年 , 一套几十年前的叶圣陶、丰子恺所编的《开明国语课本》走红互联网 , 一度脱销 。 走红的理由很简单 , 文章编排干净利落 , 素雅整洁 , 内容贴近读者内心 , 强调人的自然天性 , 生活常识很多 , 说教少了 , 很多内容都回归常识 。 这正是家长所需要的内容 。
课本当中的插图与文字融合紧密 , 寥寥几笔就体现出传统文学的意境 。 举一篇《日课》:儿有病 , 父出请医 , 母在床前 , 面有忧色 。 插图是父亲夺门而出的瞬间 , 这画面读者是不是会想到朱自清《背影》当中的父亲形象 , 父亲翻过栏杆去买几个橘子 。 母亲坐在窗前 , 时而关注孩子状况 , 这样的母亲形象正是中国传统母亲形象 , 是“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 孩子生病了 , 父亲就该及时请医生 , 而不是占卦问卜 , 或者是抓一“人血馒头” 。 该篇不到20个字 , 配合一篇精美构图的插图 , 父爱如山和母爱如水的形象表露无遗 , 更重要是传递常识 。 特别是在当时 , 生病就医这样的常识太重要了 。
“人教版”插图不但丑还触及家长的忧虑
文章图片
打开这套老课本 , 这样的“传神之处”比比皆是
现在人教版的插图交给一家“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负责该教材的插图创作 。 在2014年6月3日 , 一篇题为《人教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设计探究》的硕士论文通过了答辩 , 论文透露教材插图特点:卡通风格为主 , 个性鲜明、趣味性强 。 作者韩某就读于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 论文导师为吴勇 。 一家插图设计师有自己的风格 , 这没多大问题 , 但是自吹自擂 , 不接受民意 , 那肯定不对 。
有人分析插图质量不高的原因是与制作费用不匹配 , 这就更伤一部分家长的心了 。 制作一张好的插图并不难 , 一堆创造者都愿意免费提供绘图 , 无偿交给出版社使用 。 既然义务教育教材是社会教育基石的一部分 , 承担重要的历史使命 , 有工作室选择这份工作 , 就不能简单视为工作一部分 , 而是应该多征求各方意见 , 吸收广大家长意见 。
教育学家熊丙奇先生也说 , 编者应该多听听使用教材的老师 , 学生 , 家长的意见 , 这些低级错误应该就会被及早发现 。 他建议教材编写选择权应该交给教授、家长 , 由教授、家长评估教材编写的质量 , 从而进行选择 。 暂且不论这可行度有多高 , 但是插图工作室闭门造车 , 沉浸在自身荣誉当中不能自拔 , 这肯定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