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下图显示元瓷底部的干裂现象 。人们常常可以在元瓷底部发现有一些细长裂口 。
文章插图
出现这种裂口的原因可归结于修胎时瓷胎尚未足够干燥 。对尚未足够干燥的瓷胎修底后,胎泥还会继续干燥并收缩,导致底面开裂 。按照力学原理,圆形底部,由于收缩力是中心对称的,这种开裂必然是以底心为中心,呈现放射状花纹 。对方形底部,板状材料的薄弱处在45度方向,裂纹也会按这个方向发展 。附图1225A是两个瓷瓶底部干裂裂纹的局部放大图 。
文章插图
图中,b是圆形底部,它出现放射状干裂花纹; a是一个扁瓶底部的裂纹 。由于该底部是两端截断的长圆形,所以,裂纹不会刚好在45度,而是在45度或多或少的方向上 。在左面的底部局
文章插图
部放大图上,可明显看到底部表面的失泥现象 。这里的失泥是指大小不一的片状瓷泥从底面脱落,出现不规则的浅坑斑 。这种失泥是在瓷工切削底部时产生的 。原因有三 。一是瓷泥捣练不够成熟,一是瓷胎干度不够,一是修削刀不够锋利 。
文章插图
前二者会降低瓷泥粘结力,在切削底部时,由于切削力的挤压和撕裂作用,容易导致结合不好的表层瓷泥脱落 。后者加剧了撕裂作用 。元瓷底部常常粘附有杂物,而且粘附得十分牢固,难以擦洗干净 。附图1227A是几个粘附比较明显的例子 。
文章插图
其中,a、c主要粘附炉灰,它们刚好是元瓷是在柴窑中烧制的佐证 。b是炉灰与底部釉斑粘附在一起的情况 。d是炉灰与底部的护胎汁粘附在一起 。e是粘附了护胎汁里的沙粒 。f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 。它是窑工给底部施护胎汁前未把修底时粘附在上面的泥屑掸扫干净,而护胎汁也很脏,马马虎虎一抹,结果弄得一塌糊涂 。这些图表明,元瓷底部处理是很马虎潦草的 。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矿物质,它们是长时间浸泡在泥水中,在水逐渐干枯时,水中所含物质在底部慢慢沉积的结果 。附图1228是它们的放大图 。
文章插图
可以看出,它们不是人为形成的 。水慢慢干枯时,水中所含矿物质在器物上的沉积称为起苍 。附图a里的旋涡状印痕是瓷器底部的削底痕 。
文章插图
【元代瓷器底足特征图片】元瓷底部常常有釉斑,见附图1229 。这种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明初还可以见到底部的釉斑现象,以后就几乎见不到了 。这种釉斑显然不是偶然沾染上去的,也不像釉工不经意涂抹的,到像是釉工为自己绘画上釉的瓷器随手做的标记 。
文章插图
瓷器底部的裸露状态在明瓷上还时不时的出现,因为这样处理简单,省时、省工、省料 。即使到清顺治时,还有底部不上釉的瓷器 。
再明确一点,上述底部干裂、失泥、附杂、釉斑现象在元瓷大瓷盘上是绝不会出现的 。这进一步表明,元瓷大瓷盘的制造是特别经心的 。附图里,各底部图样下面的“青花”、“釉里红”等标注是该瓷器所属的品种 。
- 清代瓷画人物特点粗析 雍正瓷器人物绘画特点及图片
- 宣德釉里红瓷器底足的特点
- 康熙时期是五彩的最高峰 五彩瓷器是从哪个年代出现的
-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有哪些
- 唐三彩饱经风霜的工艺探索 唐代瓷器介绍及代表作品
-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宋代官窑有哪几种及特征
- 汝窑瓷器特点及传统标准
- 汝窑瓷器拍出2亿天价 汝窑瓷器价格上亿
- 日本瓷器分类和辨别
- 起拍150万的乾隆粉彩 清代粉彩瓷器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