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 很多食物被冤枉了


性早熟 很多食物被冤枉了

文章插图
近年来,有关婴幼儿或儿童性早熟的报道屡见不鲜,其中,食物是引发众多质疑的因素之一 。食物到底会不会导致性早熟?我将从最近盛传的新闻来入手,逐个解释 。
很多食物被扣上“性早熟”的帽子
1.用植物“激素”催熟的蔬果 。通常人们对植物“激素”的描述就是“催熟”,最典型的是顶花带刺的黄瓜、催熟的热带水果(比如香蕉、芒果)、膨大剂催的西瓜、反季节蔬菜,还有最近媒体报道的无根豆芽等 。严格来讲,产生这些效果的应该叫植物生长调节剂,而不是许多媒体说的“激素”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有很多,有的是促进果实成熟,有的是让果实同步成熟便于采摘,有的可以增加产量 。但无论它是什么功能,凡是在我国批准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需要经过安全性评价,在批准范围内使用是可以保证食用安全的 。那植物“激素”会不会导致人体性早熟呢?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两码事,两者的生理生化机制完全不同,植物“激素”和人类激素也不存在化学结构上的相似性 。如果植物“激素”能让人性早熟,那你怕不怕花粉让人怀孕?因为花粉就是植物的“精子” 。
2.奶粉 。近年来,媒体上时不时就要来一个XX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的报道,几乎所有品牌无一幸免 。很多家长甚至以为,奶是奶牛分泌的,毫无疑问会有牛的激素 。
标志性的事件出现在2010年的“圣元性早熟案”,当年卫生部组织了一批专家进行研究,对圣元样品的检测表明,圣元奶粉里的雌激素远没有母乳多,孕酮水平也和普通牛奶、母乳相当 。最后包括医生在内的专家组综合判定,当初报告的几个案例都是个案,并不是由奶粉引起的 。
理论上讲,如果某一种畅销食品会导致性早熟,那就不会是零星个案,而应该是时间上相对集中、空间上四处开花的暴发态势 。其实这一逻辑不仅限于奶粉性早熟,对待各种个案爆料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质疑 。
3.牛初乳 。现在不少家长会给孩子吃营养保健品,牛初乳就是其中一种 。相关行业曾在2009年对牛初乳中50种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与普通牛奶并无统计学差异 。当然也有数据说牛初乳里的激素水平是普通牛奶的5~10倍,但是,相同类型的激素,人奶尤其是人初乳一般高于普通牛奶和牛初乳 。如果牛初乳(或牛奶)中的激素可以导致性早熟,那岂不是母乳喂养的孩子个个都要性早熟了?
那为什么原卫生部在《关于进口牛初乳类产品适用标准问题的函》中提到,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牛初乳?卫生部的解释是“物理性质、成分与常乳差别很大,产量低,工业化收集较困难,质量不稳定,不适合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其实还有个原因是配方奶粉已经可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添加牛初乳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因为概念炒作误导消费者多花冤枉钱 。
有媒体报道:“性早熟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长期食用牛初乳”,这其实存在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对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理解 。我也可以发现这些性早熟儿童其他一些共同点,比如“长期喝水、长期吃饭、长期吃绿色蔬菜”等 。
4.一些动物性食品 。最常见的动物食品导致性早熟的典型说法包括避孕药喂养的鳝鱼和水产、打了激素的速生鸡、催肥的猪 。鳝鱼喂避孕药或者激素的说法,已谣传了很多年,后来有媒体专门做了一期“求证”专题,结论是根本不可能喂避孕药或者激素,否则鳝鱼会死得很快 。而且,鳝鱼小时候是雌性,长大了就变身雄性,不需要任何外源性激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