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3个励志向上的历史典故 积极向上的故事

1.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孟子名轲,子舆,战国中期邹人,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能成长为一个大学问家首先得归功于他的母亲 。
孟轲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养育孟轲的责任就全部落在他的母亲的身上 。孟母是一位勤劳善良又有见识的妇女,丈夫死后,她靠织布、帮人洗衣服赚钱过日子 。孟轲小时候贪玩不好好念书,当时他住的地方有一些坟墓 。他常常和小朋友到坟场玩耍,看到哪家埋葬去世的人,他就和小朋友们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土坑这类游戏 。孟母看见了,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的影响不好,就搬了家 。
然后孟轲一家搬到了城里街上住,家附近是集市和商店 。孟轲住在那里之后,又和小伙伴玩起做买卖的游戏来 。孟母看见了很不高兴,决定再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便搬到了学校旁边 。学校里进进出出的都是一些读书的学生,文质彬彬的,有时学校里还会举行祭祀,纪念那些逝去的著名学者 。孟轲耳濡目染,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带着小伙伴玩行礼的游戏 。孟母见了,这才放心下来 。从此孟家就居住在那里 。可见孟母在教育儿子上是多么费心,同时又表现出了孟母的远见卓识,她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却懂得环境在小孩子成长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很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 。
孟轲长大后,读书不用功,有一次竟然逃学提前回到了家里 。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得很早,就很惊讶地问:”你已经学好了吗?”孟轲回答: "没有!”孟母就拿起剪刀把织的布全部剪断了 。孟轲紧张地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 。母亲说:“你中途停学,和我中途剪断织布是一样的事 。君子只有经过学和问才能有广博的知识,以后做的事情才能顺利 。现在你没到放学时间就跑回来,将来怎么能有出息?好比我们家是靠我织布生活的,现在我把布机上的布剪断了,吃饭和穿衣的来源也就都断了 。”母亲的教育方式给孟轲很深刻的印象,从此,他下决心刻苦读书,后来成为著名的儒家学者 。

推荐3个励志向上的历史典故 积极向上的故事

文章插图
2.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股是大腿的意思 。这个典故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 。“悬梁”的故事是东汉时候,一个叫孙敬的人,字文宝,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家里人也都看不起他,于是他下定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个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读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了,也还不休息 。有时疲倦了,想睡觉的时候,他怕影响自己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到一根绳子,用绳子系住头发,绳子的另一头就拴在房梁上拉直 。当他读书疲劳时再打瞌睡,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然后再继续读书学习 。
“刺股”的故事是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的时候,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会打瞌睡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当他打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在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让自己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事情 。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
推荐3个励志向上的历史典故 积极向上的故事

文章插图
3.凿壁偷光: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因为家里穷,就没钱去上学 。后来,他便跟着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本事 。匡衡也买不起书,只好借别家的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一般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在有钱人家里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