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规矩的孩子才更独立( 二 )


别让规矩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尽管下午同事有约来家,可唐晓的父母还是不愿意错过休息日的好天气,带女儿去游乐园玩 。出门前,他们与4岁的晓晓约定,玩两个小时后就得回家,否则来的叔叔阿姨就要在家门外等了,晓晓听后一口答应 。可是当约定时间到了时,唐晓却死活都不愿意上车回家 。晓晓父母最后只得答应,如果晓晓按时回家的话,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女儿这才同意 。
孩子为什么不遵守规则?究其原因是由于他已经把家长的心思摸透了,他明白,很多时候家长的“不行”并非真正的“不行”,仅仅是“可能不行”而已,而且这种“可能不行”还可能会转变为“行” 。只要他拼命地吵闹一下,就可能达到目的 。在这样的环境刺激下,孩子就逐渐掌握了哭闹这个可以控制家长的绝招,并由此养成了任性的坏习惯 。
其实案例中,唐晓的父母应该坚决把女儿抱上车回家 。既然孩子已经承诺“两个小时后回家”,就该这样做 。当然,比较理想的方法是,提前5分钟就提醒孩子,因为大多数孩子在玩得兴起时都会恋恋不舍 。而运用一次次的交换条件,只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 。
很多情况下,家长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让孩子高兴,但总会遇到一些必须打破自己曾经制订的规矩的难题 。这时,做家长的必须清楚,作为家长,你们的态度和标准将影响到你的孩子能否成为一个明辨是非的人,所以必须做一些孩子不愿意接受的决定 。一旦给孩子制订了某些规则,就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立场 。
如果家长在这件事上坚持原则,而在另外一件事上放弃原则,那家长的做法无疑就是在强化孩子的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并坚定他们耍赖的信心 。
鼓励孩子的正确表现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定了规矩之后,适时鼓励孩子的正确表现就是让孩子认清是非的最好方式 。当孩子因表现良好受到鼓励时,自然能强化规矩的正面意义;孩子犯错时固然也要给予处罚,但不宜太过放大,把焦点放在孩子的好行为上,他会更乐于表现 。
用有趣的语言代替大道理
千万别想用大道理说服孩子,那该怎样让他去做那件“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事”呢?可以把那些冷冰冰的、生硬的大道理“翻译”成影响他实际生活的“切身”事件 。
比如说,你想让他刷牙,你跟他讲“不刷牙会有蛀牙”,可是他对“蛀牙”并没什么具体的概念,也不明白,所以这么说一点意义也没有 。你应该这么跟他讲:“我们应该刷牙,这样我们就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还可以列举一些他爱吃的食品,比如棒棒糖或者小熊饼干之类 。他不知道“蛀牙”是什么东西,但他知道“吃好东西”是什么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