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家教50例:实战中的儿童专家


经典家教50例:实战中的儿童专家

文章插图
【经典家教50例:实战中的儿童专家】 爸爸妈妈们有时会羡慕那些从事与孩子相关职业的父母 , 比如儿科医生、幼儿园教师或者早教专家 。因为他们对付孩子可谓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那么 , 他们是如何施展浑身武艺?他们专业+职业的背景优势是怎么体现的?
我们就去探访五位孩子王 , 看看他们怎样把看家本领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然后 , 我们再集他们所长 , 迅速练就“五项全能” 。
专家一:儿童发展与教育专业硕士 , 儿童图书策划人 孙莉莉 儿子顺顺1岁 上学的时候 , “孩子”对我来说就是“大样本” , 以数据的形式存在脑子里 。真的有了孩子以后 , 就开始把学过的东西和他对照起来 , 然后发现他能够带给我很多惊喜 。当然 , 孩子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不小的改变 。以前在给家长做教育咨询的时候 , 理论色彩很浓 。我的表达方式基本上就是“皮亚杰说……”、“从行为主义上讲……”或者“你应该……”现在 , 我就会给一些比较客观的建议 , 在表述上也变成了“你可以试着……” 私家育儿术1:我的两个心理底线 。第一次带孩子的人 , 总会有很多紧张 , 特别是当孩子生病的时候 , 大人们往往手足无措 , 四处求救 。一般在这个时候 , 我对自己说两句话: 第一 , 儿童的生命力很强 , 他们不是不堪一击的泥娃娃 , 不会轻易出大问题 。第二 , 以孩子的表现来判断病情 , 虽然他不舒服 , 但是精神状态比较好的话 , 就不要过分担忧 。私家育儿术2:看清个体差异 。上学的时候就知道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大得惊人 , 现在的育儿实践更加验证了这一点 。所以 , 当我发现孩子间存在差异的时候 , 首先会判断一下这究竟是“阶段性差异”还是“方向性差异” 。因为孩子们有很多阶段性差异 , 也就是早晚的问题 , 所以没必要焦虑和紧张 。私家育儿术3:学习使用“负强化” 。最近一段时间 , 我的孩子特别爱咬人 。这个时候就遇到了儿童心理学上面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的问题 。如果家长被咬一口后反应激烈 , 就相当于一种正强化 , 孩子会很兴奋 , 继而喜欢这种期待 。但是如果你在被咬的时候不作反应 , 或者以生气的表情把他轻轻推开 , 就相当于一种负强化 , 这样他就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而激动 , 也就不感兴趣了 。所以现在我家里的情况是 , 孩子只咬姥姥 , 因为姥姥总是给他“正强化”…… 私家建议:判断一个好孩子 ,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 身体健康 , 第二 , 心情愉快 。在这两点的基础上 , 如果他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求知欲 , 那么他就是一个出色的孩子 。
专家二:儿科医生 李正红 女儿2岁 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 , 理解不了妈妈的那种心疼 。但是当了妈妈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休完产假刚上班那阵 , 给患儿打针的时候真的下不了手 。后来心里一个劲地告诉自己只放大局部 , 而不去想那是一个孩子才行 。不过我毕竟是医生 , 所以在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上非常自信 。怀孕37周 , 孩子脐带绕颈 , 三周以后又有职称考试 , 我顶住了同事们的劝说 , 坚决做了剖宫产 。宝宝出生以后的生理性黄疸时间比较长 , 但是我相信她没问题 , 所以坚持把她带回家观察 。应该说 , 作为儿科医生 , 我比其他的家长多了一份坦然吧 。私家育儿术1:给自己下重药 。以前遇上自己生病的时候 , 我基本是能扛就扛 , 能吃药就不打针 , 能打针就不输液 。但是有了孩子以后 , 我肯定是给自己下重药 。要不一旦把病传染给孩子 , 情况就复杂了 。所以 , 如果我发现自己感冒了 , 直接打一天吊针 , 把病情扼杀在摇篮里 。私家育儿术2:分清必要的和不必要的 。作为儿科医生 , 我可以用我的专业知识让孩子少受些苦 。比如对于计划外的疫苗 , 我的原则是能不打就不打 。因为细菌的变异太多了 , 一种疫苗并不能让孩子免于所有疾病 。但是另一方面 , 有一些苦是孩子必须要吃的 , 比如说定期的体检和化验 。这个时候我决不会图省事 , 或者盲目自信不去参加 。因为这对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私家育儿术3:喂药难 , 难于上青天 。有了孩子以后才发现 , 对小孩子来说 , 当医生可比当妈妈容易 。因为医生主要是结合病情考虑剂型 , 但是当妈妈的却需要具体实施 。这当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喂药了 。我现在给孩子喂药的方法是从一开始就营造轻松气氛:给她讲一个故事 , 然后结合故事的情节讲道理 , 最后劝说她把药喝了 。但是喂药确实是件难事 。私家建议:孩子小的时候 , 千万不要捂着 。一般来说 , 冬天的室内 , 孩子可以和大人穿得一样 , 不用多穿 。睡觉的时候 , 如果他蹬被子 , 盖上了又蹬 , 就说明他确实热 , 那就少盖一些 。专家三:儿童艺术工作室创办人 林菁菁 长子小其5岁 , 次子小又3岁 我的孩子确实有很多机会亲近艺术 。我经常会带着他们和艺术家朋友们一起聊天 , 他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作品 , 耳濡目染 , 总会有很多影响的 。但是 , 需要强调的是 , 我所做的并不是艺术教育 , 而是通过艺术的一种教育 。因为无论他们将来是否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 , 今天通过艺术学习所锻炼这种观察能力和多向思维的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 , 通过艺术形式进行教育 , 会使教育变得更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