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反复腹泻腹痛血便 应警惕儿童型肠息肉


琪琪3岁了,长得很是讨人喜欢,半年多以前,妈妈发现她经常腹泻反复,有时可见到血液黏在大便上面,带她去几家三甲医院看过,曾以“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抗菌素治疗几天后似乎有所好转,但半年内间中仍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常规提示有红细胞、潜血阳性,大便培养2次也没有致病菌,怎么这“肠炎”就那么顽固呢?后来,妈妈带琪琪来到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消化专科,经验丰富的刘医生给琪琪完善了肠镜检查后,终于揪出了导致琪琪反复腹泻腹痛便血的元凶了,原来是横结肠大息肉惹的祸 。住院后予以行结肠镜下电切治疗后,琪琪终于没有再老是出现腹痛腹泻及大便带血的状况了 。
息肉是起源于腺上皮组织黏膜上突起的赘生物 。上至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等,都有可能会出现息肉,人体的胃肠道黏膜,也是息肉好发的部位 。提起息肉,很多人也许会觉得不以为然,完全不当一回事,他们常常心存侥幸地认为,不就是那么一丁点的赘生物嘛,何必大动干戈呢 。
儿童型肠息肉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发病年龄在1~10岁,其中发病高峰年龄在3~6岁,以男孩多见 。息肉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直径从数毫米到2cm不等,多数小于1cm 。息肉较大的多有蒂柄,少数呈粗糙颗粒状或分叶状,色淡红色或暗红色,切面可见大小不一的囊腔,囊腔内充满灰白色粘液或灰黄色脓性液体 。一般情况下,这类息肉是不会发生恶变的,临床上多以便血为首发症状,表现为间断性大便带血,多为鲜红色 。长蒂或息肉接近肛门的,可有息肉脱出,这个时候造成腹痛的现象比较少见 。息肉较大的,有时可引起肠套叠,以致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的症状 。如果息肉继发感染的话可表现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因而常常被误诊为出血性结肠炎,此类患者往往给予抗菌类治疗症状会好转,给人假象是验证反应导致的而反复使用抗菌素治疗,既延误了病情,又滥用了抗菌素 。部分肠息肉的患儿因长期便血,可发生慢性贫血、营养不良,甚至可影响到生长发育,因此,一旦发现肠息肉,应及早处理 。
但又由于儿童型息肉临床表现不一定非常典型,而且大多数儿童都不会清楚确切地表述症状,因此仅靠临床症状来诊断还是较为困难的 。怎样才能及时发现息肉并做出处理呢?过去,小儿结肠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直肠指诊、X线气钡灌肠等,但直肠指诊只能用于检查近肛门处的直肠息肉,而X线气钡灌肠虽然可以完整地观察结肠的情况,但检查的时候比较费时,且有辐射损伤,漏诊率也较高,并可出现假阳性 。近年来,随着小儿肠镜检查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对存在有原因不明的腹痛、腹泻、便血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可以通过肠镜检查来进一步了解下消化道的疾病情况,是目前发现小儿肠息肉的较好办法,也是治疗息肉的有效手段 。临床上凡是出现以下情况,都可以考虑使用小儿肠镜:1.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 。2.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或便秘 。3.疑大肠或回肠末端肿瘤 。4.结肠息肉、肿瘤、出血等病变需做内镜治疗或手术定位 。5.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复查及随访
目前,经肠镜下高频电切除肠息肉已经相当普及了,它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有效 。在肠镜检查前,待完善了相关术前检查后,医生会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依从性来选择肠道的准备方法,对于不能很好配合的幼儿,会给予全麻肠镜,若大一点的患儿,或者是能够很好地配合检查的患儿,为了减少麻醉意外的发生,则一般会尽量避免麻醉 。如果术中发现息肉即于镜下行电凝电切术切除或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通过结肠镜的诊治,不仅可以达到诊治的目的,而且又可避免开腹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