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勤学故事原文+译文 努力学习的故事

1.司马光好学【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之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翻译】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比不上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司马光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精心背诵过的内容,就能终生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 。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了! ”

古人勤学故事原文+译文 努力学习的故事

文章插图
2.【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翻译】
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 。”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
古人勤学故事原文+译文 努力学习的故事

文章插图
3.凿壁偷光【原文】
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邑人大④姓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⑦问衡,衡曰:“愿⑧得⑨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⑩以书,遂成大学 。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匡鼎来了,没有人敢讲《诗经》 。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 。”“鼎”是匡衡的小名 。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 。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 。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 。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 。”那个人说:“我什么也讲不出来了 。”就不顾匡衡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