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二 )


宋代茶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茶叶还被当作特产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 。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 。皇帝对茶事的兴趣也颇高,宋太祖赵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庭中设立专门的茶事机关 。宋徽宗皇帝赵舍还亲著《大观茶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亲自写茶书的皇帝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文化十分兴旺,但茶艺却日渐走向繁复、琐碎、奢侈 。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洁深邃的本质 。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加快 。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也无心再以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文化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
明清时期散叶茶迅速发展,茶类品种日益丰富,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饮茶法 。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等茶具也应运而生 。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茶书画的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徽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清朝茶叶出口时已成为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
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产量迅速增加,从1949的年产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在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比京成立;1993年,在湖洲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
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澳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要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等不胜枚举 。它们都以茶为载体,促进经济贸易和茶文化的全面发展 。
中国茶文化的知识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之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