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护理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手足口病的护理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文章插图
夏秋季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病之一 , 婴幼儿是手足口病传染最大的群体 ,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 , 它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和唾液传染 , 那么手足口病的护理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讲究个人卫生 , 注意饮食习惯 , 加强个人锻炼 , 增加免疫力提高 , 我们听听专家医生的讲解 。
一、疾病名称与疾病分类不同 。口蹄疫的英文名为Aphthae Epizootic;手足口病的英文名为Hand,foot and moutn disease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病 。
二、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 , 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
三、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 , 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 。只有先出现兽疫 , 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 , 属于人类疾病 。
四、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 , 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 。因此 , 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
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 , 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 , 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因此 , 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
五、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 , 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 , 但由于易感性很低 , 发病机会很少 。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 , 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 , 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 。
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 , 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 , 3~6岁为14.23‰ , 7~14岁为1.27‰ , 15岁以上0.05‰ 。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
如何有效的去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 传播快、易流行 , 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 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 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 , 患儿疼痛难忍 , 时时啼哭、烦躁、流口水 , 不能吃东西 , 尿黄 , 重者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 , 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 , 极容易传染 。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
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 , 保持口腔清洁 ,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 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 。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 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 , 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 。在手足口病流行时 ,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 减少被感染机会 。此外 , 家长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 , 避免日光曝晒 , 防止过度疲劳 , 降低了抵抗力 。
治疗上可采用口服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和多种维生素;或用抗病毒药膏涂抹患处 , 消炎止痛 。尤其是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 。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 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 , 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因此病童应留在家中 , 直至热度和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可回幼儿园或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