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带孙子该不该发工资


婆婆带孙子该不该发工资

文章插图
家住武昌的蒋小姐在卖场做销售工作,休完产假需要回单位工作,于是跟丈夫小王商量,将在鄂州老家的婆婆接来武汉,帮忙照顾孩子 。但老公回话说婆婆没有养老金,一直靠做杂活赚钱,来武汉后不仅没了收入,而且还要花钱,希望每月给两千元补贴 。蒋小姐顿时来气:“哪有这样的婆婆,带一下亲孙子还要工钱?”为此,新浪新闻中心对此进行了网上调查,结果八成以上网友赞成给带孩子的父母补贴 。有一成网友则表示,年轻人有房贷、车贷、还要养孩子,经济压力很大,不会因父母帮助带孩子就给钱,但可通过多做家务、多买日用品等方式感谢父母 。
这则报道不仅具有时代感,也很有代表性,如何看待父母帮子女带孩子要工钱的问题,不仅是个思想观念问题,也是个值得讨论的社会话题:
父母带孙子领工资是观念上的进步 。在众多国人的思想观念中,父母帮助子女带孩子,不仅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也是做爷爷奶奶的义务 。为子女带孩子要工资,把亲属关系弄成了雇佣关系,有悖中国传统观念,谈钱也容易伤感情 。但笔者认为,父母帮子女带孩子想要点报酬,不仅是他们应得的劳动报酬,也是思想观念上的进步,应该得到子女们的支持 。首先,带孩子拿报酬合法 。传统并不代表法律,为子女带孩子不是父母的法定义务,而是一种社会劳动,按劳取酬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其次,谈钱不代表没感情 。父母为了养儿育女,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对子女已经尽到了养育之责,本应该安享晚年生活 。但给子女带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要求子女支付一定报酬合情合理 。再次,观念需要与时俱进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取缔三妻四妾的旧传统,土地法改变地主与农民的雇佣关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那么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更不能打着传统的幌子,把父母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 。因此,无论老人还是子女,对带孩子取酬问题需要主动适应 。
父母带孙子索要工钱做儿女的该反思 。青年朋友不能只考虑父母带孩子要工资不爽,要多想想父母为什么要向自己要报酬,如果对这个问题还不理解,就多问几个为什么 。首先,父母攒钱为防老 。按理说,子女是父母的法定继承人,父母攒钱再多,也不会给自己陪葬,更不会胡乱花掉,百年后剩下的最终还是留给子女 。他们带孩子之所以要工钱,是对子女的孝心不放心,攒钱为了自己防老用 。其次,被啃老肯怕了 。现在的年轻人思想观念超前,许多小夫妻只顾自己小家庭,不顾父母的死活,交不起子女的上学费用会成为被告;房子、车子办不齐准儿媳不进门;跟父母住在一起怕影响夫妻浪漫等等 。父母一生的积蓄都被自私的子女掏空了,不攒点钱如何还债?如何生存?如何防老?因此,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抚养成人,子女万不可只顾自己幸福,不顾父母忧伤 。再次,要工资并非为了钱 。子女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虽然现在成家立业了,但在他们眼里始终都是放心不下的孩子 。有些子女不孝顺,婚后忽视父母的存在与感受,这才有了要常回家看望父母的相关法律条款 。父母帮忙带孩子要工资,是要提醒子女自己的存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儿女们的那份心意 。
【婆婆带孙子该不该发工资】 儿女对父母的体谅远比发工钱更重要 。世上没有哪个父母想赚子女的钱,除了他们没安全感外,也是想让子女对他们付出的劳动有所肯定,只要儿女们做的好,父母是不会惦记着存钱的 。报道中的两个例子就很说明问题,希望初为人父人母的朋友们借鉴 。孩子14个月的彦女士很聪明,她不仅每月都会主动给婆婆1000元钱,而且,下班后还抢着帮婆婆做家务活,到了周末还会带婆婆逛逛街,婆婆对她很是满意 。今年彦女士的孩子周岁时,她婆婆拿出个1万元钱的大红包,等于她每月给婆婆的钱被婆婆一次性的还了回来 。相反,带孙子的李阿姨退休后,本来过得有滋有味,带孙子后,每天得喂奶、洗尿布、做饭很是辛苦 。觉得别人家一个月花好几百块钱请保姆,她也想让儿媳给点工资,算是对她劳动付出的一种肯定,但儿媳妇就是一直不表态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只要子女体谅父母,父母会明白子女的心意,也会处处为子女着想,儿女对父母的体谅,远比金钱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