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相貌几何 苏轼画像( 三 )


在朱之蕃的《东坡笠屐图》中,苏东坡头戴斗笠,穿着宽大的衣袍,脚着木屐,两脚不自在地前后错开,双手不自然地提起衣袍下摆,双目紧张地盯着前方,因为他无所适从的状态,使得他整个人的身体前倾,既似紧张又似好奇,似在前行又似在适应木屐的感觉 。总之,将苏东坡初次尝试戴笠穿屐的窘态和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由此将一代文豪的儒雅形象和一方父母官的威严姿态进行了转变,让世人看到了一个虽然被贬海南但是仍然热爱生活的苏东坡 。这幅图像临摹自李公麟原作,所以,不但将李公麟表现的苏东坡窘态临摹得生动自然,而且传承了李公麟惯用的白描手法,以线条为画面人物塑造的主要手段 。以线造型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基本造型方法,而且通过线条的起承转合建构起人物能屈能伸的精神形象 。
明代曾鲸的《苏文忠公笠屐图》、唐寅的《东坡笠屐图》、钱谷的《东坡笠屐图》,清代余集的《苏文忠公笠屐图》、杨浚的《坡公笠屐图》等作品中苏东坡戴笠穿屐提衣的形象基本都是延续了李公麟所创作的苏东坡俯身提衣的主体形象,但在人物面部表情、精神状态和衣着形式上却各有千秋 。曾鲸、朱之蕃、余集、杨浚作品中的苏东坡衣着仍然延续了李公麟《东坡笠屐图》中的苏东坡文人装扮,且精神状态仍然是文人雅士的儒雅谦恭面貌,而钱谷的《东坡笠屐图》却与现存的“东坡笠屐”主题创作均不相同,画面中苏东坡穿着农人常穿的短衣,且人物形象不再有史料记载中怡然自得的闲暇状态,而是以严肃思考的形象出现,人物脸部也不再做圆润丰满状的表现,而是有了岁月的沧桑感,似乎钱谷画面中的苏东坡只是一介乡野村夫——在经历了仕途坎坷之后,苏东坡是否也更愿意过一种真正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乡间生活,抑或说,在长达20年谪居在外的生活中,他已将自己从内到外地转换为一个真正的乡野村夫了 。
纵观现存的诸多以表现东坡笠屐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可知,虽然东坡笠屐的主体形象以苏东坡戴笠、穿屐、提衣、俯身为整体的人物表现核心,但是每一时期、每个艺术家对苏东坡形象形态、精神面貌、心理特征等的刻画均不尽相同,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对苏东坡戴笠穿屐形象认知的不同,更是因为每个人在表现东坡笠屐图像时,将苏轼的文化人格进行了个性化的转译,因此,即使在整体的、概括性的形象范式之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东坡戴笠穿屐形象的不同之处 。
而在宏观对比之外,还有一个微观细节差异之处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理解苏东坡的文化形象,甚至可以由此鉴定苏东坡戴笠穿屐形象的年代问题,这一处微观细节就是苏东坡的胡子 。如上文所言,明代朱之蕃所作的《东坡笠屐图》形象是临摹自北宋李公麟所作的《东坡笠屐图》,由此可知,北宋李公麟所作的东坡笠屐图中的苏东坡形象是有着稀疏的胡须的,这也符合李公麟所作的《扶杖醉卧图》中的苏东坡形象,亦与元代赵孟頫在《赤壁赋》卷首所作的苏东坡小像极为相似 。经过宋、元、明三张苏东坡形象的作品对比,我们可以相信,明代朱之蕃所作的《东坡笠屐图》中的苏东坡形象是极符合史料记载中的苏东坡形象的,也就是说,朱之蕃所临摹的李公麟版本的《东坡笠屐图》中的苏东坡形象是极符合史料记载中的苏东坡形象的 。但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被传为李公麟创作的《东坡笠屐图》画面上,苏东坡有着浓密的胡须、略胖的体态、自得的状态,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是朱之蕃所临摹的李公麟版本的《东坡笠屐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