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少为人知的特点 王羲之书法特点( 二 )


晋武帝司马炎建国之初,曾策订文字,将钟繇、胡昭二人的书法定为标准体 。王羲之早年习字,自然不能逾越钟、胡两家范例 。王羲之比较了胡、钟二家的书法,遵照卫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传统,选择了钟繇书风 。钟繇行书的特点,约与西晋时《李柏文书》相仿佛,或者更为古朴 。撇、捺发育不全,隶书味重,纵画短促,横画粗长,稍逞左倾的横张态势 。
王羲之早期行书《姨母帖》,尚残留隶书那种横平竖直的书写习惯,用笔起伏、顿按的幅度不大,很少映带 。书写速度较为平缓,近于匀速,风格古拙质朴,不脱钟繇法度 。王羲之后期的行书作品,风格大变,面貌一新 。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快雪时晴帖》、《寒切帖》、《远宦帖》、《上虞帖》等 。这些作品,笔画体态都有生动的欹侧之势,“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梁袁昂《古今书评》) 。这种欹侧之势,在结构上遒媚紧敛,势巧形密,蕴藏着一种行而突止、蓄而待发的“势”和“态”,即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字与字之间有起承转合的映带,似断若连,如“烟霏露结” 。这类风格的行书,在王羲之作品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他行书风格的主调 。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一出,钟繇的行书就显得既古又旧了 。东晋人士崇尚华美,时风趋新厌旧,王羲之的行书成了达官贵族、士大夫文人模仿的范本,从而结束了钟繇行书统领书坛的时代 。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较为迅疾,有振迅遒劲的风神 。由于笔势连贯,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加紧密,点画的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捺脚,不再是重按后平出,而多作长点状的反捺 。王羲之将草书笔法引入行书,从而使行书体势具备了欹侧遒媚的风格 。他的《兰亭帖》,笔法变化丰富,笔力劲健,速度匀畅,形态丰纤适度、自然含蓄,结体冲和安祥,不激不厉 。《丧乱帖》则笔速较快,跳跃捭阖,行中带草,单字相接,感情激荡,笔画劲落 。此二帖是王羲之新体行书的代表作,成为行书的“法典”,为后人所遵循 。

王羲之书法少为人知的特点 王羲之书法特点

文章插图
草书:十七帖
草书
秦末汉初,已萌草书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此时期的草书墨迹 。草书一出现,就引起了汉代人的狂喜 。学习草书,可以废寝忘食,可以不分昼夜,可以画地刿壁,直写得臂穿皮破,直写得指头折断,直写得口吐鲜血,十天写坏一支笔,一月用了数丸墨 。草书成为最能体现书家艺术个性的书体,受到文人、书家的顶礼膜拜,心慕手追 。汉魏草书,大多是较多地保留着隶书笔意的章草,少部分是比章草书写更为简便的今草的雏型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字字独立,大小相等,笔势不连贯,波挑多;后者字可与字相连,大小参差,随意自由,使转多 。
汉末出现了一些草书大家,如崔瑗、杜度、罗晖、赵袭等,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张芝 。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善长草书,从杜度、崔瑗得法,而更加精巧,独步无双,故有“草圣”之称 。三国两晋时期的书家,若习草书,多以张芝为楷模 。
张芝的草书,因时代所限,尚未脱离隶书法度,实为章草 。张怀瓘《书断》说:“后世谓之章草,惟张伯英造其极焉” 。王羲之学习草书的蓝本,最可靠的是索靖的《七月廿六日帖》 。此帖由王羲之的叔父王廙所赠 。王羲之章草传世作品甚少,较为可靠的是《豹奴帖》 。他的章草,写得非常精美,令人叹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