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少为人知的特点 王羲之书法特点


王羲之书法少为人知的特点 王羲之书法特点

文章插图
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 。
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 。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 。演变的途径是民间匠人、官方书佐以及达官显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响,经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汇成主流 。王羲之便是这些杰出书家的典型代表 。
 楷书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 。在汉简中,已见雏形 。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 。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 。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其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 。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 。唐初,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廙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统 。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 。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 。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 。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 。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 。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 。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 。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 。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
作为初具规模的楷书,钟繇楷书的笔画形态,有的长而逾制,有的临时从宜,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规范不全,结合松散,竖短横长,状似扁隶,有横张之势 。这类态势,在王羲之楷书中已大为改观 。王书将纵向笔画向下伸引,使其挺直,用笔内擫,其他点画对称呼应,所以有纵展之势 。王羲之的用笔,一改钟书的隶笔起止,在起笔处有挫衄的按笔动作,多以方笔入纸;而收笔处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轻提回带;在运笔速度上是缓前急后;在笔画形态上求其匀整遒劲,势如列阵 。经过这样的改造,楷书字体在王羲之手里,笔画之间的配置关系基本确立,结体变横张为纵展,规整劲健,雍容尔雅,仪态大方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经过这一鼎改,王羲之将楷书引入了端庄而生动的“今体”阶段 。而这个变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法度森严的唐朝 。
王羲之书法少为人知的特点 王羲之书法特点

文章插图
行书:兰亭序
 行书行书与楷书一样,两汉时期,已在民间流行 。从汉简中,可以看到早期的行书 。这种早期的行书也是由隶书的实用书写逐渐发育而成的一种新兴的书体 。它简洁,开张,结体松动,隶味很浓 。到了东汉,行书走入上流社会,得到不断的整理和规范 。张怀瓘《书断》载:行书集大成者是东汉的刘德升,他被称为“行书之祖”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桓、灵之时(公元一四六年——一八八年),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同上书) 。行书体当然不是刘德升一人所“造”,但刘德升有无人可代的整理之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钟繇、胡昭二人学书于刘德升,然风范各异,时称“胡肥钟瘦” 。胡昭,字孔明,颍川(今河南许昌,公元161——250年)人 。志行高尚,不愿为官,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尤善隶行,与钟繇、邯郸淳等齐名 。特别是函牍书,为时人楷模 。但作品无一留世 。钟繇,字元常,颍川人 。后汉献帝时,为尚书仆射,封武亭侯 。曹魏时任宰相,封定陵侯 。善铭石书(隶书)、章程书(楷书)、行押书(行书)三体 。因其官高位显,书法风靡一时 。他的行押书体至王羲之时,尚在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