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少为人知的特点 王羲之书法特点( 三 )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建树,并不是旧体的章草,而是新兴的今草 。后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 。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 。与张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遒逸 。
虽然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现在一字之内,但其所呈现的,是神采上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谓的“状若断而还连“ 。这样,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这看似不协调的两端,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 。
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 。用笔以方折为主,斩钉截铁,干净简捷,从容不迫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 。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 。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 。《十七帖》是称情疾书的尺牍 。尺牍既是一种文体,又是一种形式,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要载体 。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 。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篇》)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 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 。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集古录跋尾》)!《十七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 。通篇不假修饰,结构在疾书的情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 。技法与才情,理性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多方面的,可说是“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 。南朝梁王僧虔《论书》说:“亡曾祖领军洽和右军俱变古形 。不尔,至今犹法钟、张” 。(注:'洽’指王洽) 。唐张怀瓘《书断》说:“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 。王羲之脱尽魏晋以来用笔滞重的老套,一变魏晋的质朴淳厚风格,创造了雄逸矫健、媚丽流美、中和典雅的书风,将中国书法推进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 。
王羲之建树的不只是一种风格,一种境界,而是一个书法艺术的体系 。在这个博大的体系内,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立,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 。于是,各种各样的书家——古典的、现代的、唯美的、伦理的、现实的、浪漫的、阳刚的、阴柔的……都能把它当作伟大的典范,从中汲取他们各自需要的营养 。
【王羲之书法少为人知的特点 王羲之书法特点】王羲之的这个体系,又像一把审美的无形尺子,衡量着中国历代书法的优劣 。明代评论家项穆说:“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 。自是而下,优劣互差 。……智永、世南,得其宽和之量,而少俊迈之奇 。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而乏温润之容 。褚遂良得其郁壮之筋,而鲜安闲之度 。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 。颜、柳得其庄毅之操,而失之鲁犷 。旭、素得其超逸之兴,而失之惊怪 。陆、徐得其恭俭之体,而失之颓拘 。过庭得其逍遥之趣,而失之俭散 。蔡襄得其密厚之貌,庭坚得其提衄之法,赵孟頫得其温雅之态 。然蔡过乎抚重,赵专乎妍媚,鲁直虽知执笔,而伸脚挂手,体格扫地矣 。苏轼独宗颜、复兼张 。苏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 。米若风流公子,染患痈疣,驰马试剑而叫笑,旁若无人 。数君之外,无暇详论也”(《书法雅言·取舍》) 。项穆的评判有失于绝对,但可以说明王羲之书法体系对后世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