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影像学表现诊断标准

1.诊断脂肪肝几种常用的检查方法

脂肪肝影像学表现诊断标准

文章插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所患疾病种类和数量都在日益的增多 。脂肪肝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摄取的营养过剩而引起的富余脂肪在肝脏内堆积的一种表现,人们常常会把脂肪肝看做是人体的一种亚健康状态,而忽视日常防护和治疗 。殊不知它逐步发展会导致较为严重的肝病 。诊断脂肪肝肝病标准都有哪些呢?一)存在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嗜酒、服药史(常见有四环素、丙戊酯、乙酰水杨酸、糖皮质类固醇、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啶、氨甲喋呤、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血脂药等) 。
二)血液生化检查:血清酶、b球蛋白、铁蛋白、ApoA1以及胆汁酸常升高,白蛋白、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PT)一般无变化 。临床病理研究发现,仅20%~30%的脂肪肝有上述一项或一项以上血清学指标异常,且无特异性,因而实验室检查并不能确切反映脂肪肝及其病因 。
三)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其独特的表现:
(1)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2)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3)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 。近来趋于把这些标准量级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程度 。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 。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 。
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
2、CT: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的密度(CT值)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 。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因脾脏CT值常较固定,故肝/脾CT值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作为随访疗效的依据 。
2.脂肪肝应该怎样进行诊断和鉴别啊?
脂肪肝的症状有很多,针对患病轻重的不同,具体表现也随之而异,其中度脂肪肝的症状如下: 轻—中度脂肪肝往往无任何症状,或偶尔感到肝区不适,肝功能只有轻度异常,因此难以引起人们重视,忽略了治疗 。中—重度脂肪肝常有腹胀、乏力、右上腹剧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症状 。脂肪肝的症状不比其他病来的明显,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多加留意,最好隔一段时间到医院体检一次,做到提早发现,提早治疗 。
轻—中度脂肪肝难以引起人们重视 。然而,随着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轻度脂肪肝会发展到中度乃至重度,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轻—中度脂肪肝治疗应从控制饮食入手,不能吃得过饱,更不能暴饮暴食,每餐吃八成饱即可 。要以减轻体重为原则,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提倡高蛋白、低糖、低脂饮食,不吃或少吃动物脂肪及甜食,拒绝饮酒,多吃蔬菜,适量食用水果(有些水果含糖较多),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 。
适当参加体育运动,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水平,这样脂肪肝即可逐渐好转 。脂肪肝的药物治疗时间较长,轻度脂肪肝疗程在1个月左右,而中—重度脂肪肝疗程往往在3个月以上 。
中—重度脂肪肝常有腹胀、乏力、右上腹剧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症状 。如长期患脂肪肝,脂肪颗粒还可能会因脂肪囊泡破裂而进入血液引起脑、肺血管脂肪栓塞而突然死亡或静脉高压及胆汁淤积 。重度脂肪肝更需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注重饮食和运动,还应合使用保肝和降脂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