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针灸能治好吗

1.胆囊息肉用中药能治疗好吗

胆囊息肉针灸能治好吗

文章插图
治疗胆囊息肉的几种偏方:
1、双花连胆汤
一、方剂:
自拟双花连胆汤处方: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 。
每天1剂,分3次服(早八点左右,下午两点左右,晚十点左右,没时间的话,就一天分2次服吧),疗程为30天 。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
二、适应症状:
胆囊息肉,它是长在胆囊壁上的肿物,绝大多数是良性,仅极少数为恶性,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
三、治疗原理: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郁成瘀而致;二是因肠胃积滞,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上蒸肝胆,使肝失疏泄,久郁成瘀而致 。肝胆经络循行两胁,肝失疏泄,气滞不行故两胁胀痛;木郁克土使脾胃气滞故脘腹胀满或疼痛;湿热内蕴,肝胆气逆故见口苦咽干、烧心 。舌苔黄腻乃肝脾湿热上蒸所致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为主 。
双花连胆汤方中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龙胆草清热泻火;柴胡、制香附、青皮疏肝利胆;厚朴、前胡、白芍、甘草理气行滞、解痉止痛;茯苓、茵陈清热利湿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疏肝利胆、健脾祛湿之功效 。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期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活跃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吸收消散期
胆囊息肉数量 不断增多 不变化 逐渐减少[1]
胆囊息肉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原则:
胆囊息肉患者切除胆囊后,机体便失去了胆囊的储存、浓缩、排泌胆汁和分泌等功能 。表现在脂肪消化功能方面的问题是没有浓缩的胆汁进入小肠,肠内胆汁酸浓度降低,胆盐的含量也比正常人减少一半 。如果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较多,会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并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经过一段时间后机体会逐渐适应和代偿,这一过程需要2~3个月 。
因此,在这一段适应的时间里,对脂肪的摄入量要加以限制,尤其是1次不能吃含太多的动物脂肪的食物 。
一般采用少吃多餐的办法,一餐食量不宜过饱 。食物内容可以是低脂半流食或低脂软饭,如各种粥类、面条、面包、饼干、豆腐、蛋清、去脂牛奶、低脂瘦肉、少纤维蔬菜和水果等 。烹调以炖、蒸、煮的方法为宜 。根据对食物的耐受情况,脂肪控制可以从每日20克过渡到每日40克 。手术后经一段适应时间后,再逐渐放开对脂肪食物的摄取 。
胆固醇性胆囊息肉主要为大量泡沫细胞、炎性细胞等吞噬胆固醇后的集聚,少量胆囊上皮突变细胞,用PCR和限制酶定向测序法,上皮细胞内发现K-RAS基因活性较低,而G-RAS基因活性高 。
本病常为多发性,位于胆囊的底部或体部少 数位于颈部,息肉直径均较小,表面不光滑,多无蒂,无血供,回声较强,胆囊壁正常或稍厚,疼痛等症状不明显
2.中医能治胆囊息肉吗?
王某某,男,46岁,右上腹胀痛,时好时坏10年 。
病人10年前因生意失败郁闷寡欢,后来又因饮食不洁,引起右上腹胀满疼痛,此后每因情绪不佳或过食肥甘厚味而诱发,善太息 。后来经医院B超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经常口服消炎利胆片,效果不甚明显,去年复查B超,发现3个胆囊息肉,最大的0.6cm×0.8cm,当时医生建议他手术治疗,病人拒绝,遂求中药治疗 。刻诊:神清,面色晦暗,右上腹胆区有压痛,病人身困,饮食厌油腻,自觉右上腹胀满不适,二便正常,舌红苔稍黄腻,脉弦略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