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二孩:生vs不生


全国各地陆续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已近一年,近日,国家卫计委确认,全国共有约70万对符合条件的夫妻提出二胎申请,与此前官方提出的每年约200万对夫妻提交申请的预期差距较大 。尽管如此,“单独二孩”政策是否遇冷,恐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单独二孩生还是不生,政策放松只是条件之一,最终的“决定权”恐怕还看各位父母如何打算 。不妨先听听社会心声 。
多元社会应慎言“二孩遇冷”
经过长时间调研和听取民意,“单独二孩”政策得以实施,除了顺应社会呼声之外,对于缓解老龄化压力、平衡人口结构也大有裨益 。但实施一年来,官方统计称实际申请数与预期数差距较大,便有不少人得出了“二孩政策遇冷”的结论,一时间各种质疑、评判甚嚣尘上 。
但生孩子这件事,不是类似“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样冲动 。一者,现代人讲究优生优育,生孩子得先调理至一个比较好的身体状态 。身边不少打算要孩子的男女,烟不抽了酒不喝了,曾经的超级网虫也逼着自己做运动了,只待各种前期准备到位,才敢有所“实际行动” 。再者,也需要一个较宽裕的经济环境,才能负担养育孩子的各种生活、教育开支 。因此,政策放松固然是必要条件,但“二孩”数量会不会骤然膨胀起来,主要还得看父母这个“充分条件”是如何打算的 。
看到生育问题的复杂性,我们也就能对政策效果的判断多些耐心 。十月怀胎不可能立竿见影,政策发令枪一响,就假定条件符合的家庭都会全力冲刺,这种想法可能过于理想化了 。用仅仅一年时间来判断“单独二孩”是不是遇冷,确实言之太早,也武断了些 。那些符合条件的家庭,今年没二孩计划,明年呢?后年呢?政策效力释放的过程,可能比一些人想象的要缓慢得多 。不妨给“单独二孩”多些时间 。
归根结底,二孩要还是不要,主动权在父母手中,政策只是一个客观条件罢了 。但如今社会观念的多元化,已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生育观也可能参差不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多子多福”的观念,崇尚多生育孩子,但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化,今天“多子多福”是否还占据着社会观念绝对的主导位置,恐怕再难一概而论 。一部分家庭认为两个孩子可以互相扶持;有的父母却觉得“三口之家”正是最佳状态;一些家庭甚至根本不考虑生孩子,“丁克”也未尝不可;还有一些快乐的单身汉,生活一样丰富多彩……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生育观念,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今天这个多元社会里都应得到理解和尊重,这恐怕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 。(张涨)
一千个生二孩的理由
综艺节目什么火?亲子类的绝对抢风头 。看看曹格两萌娃人气高涨,可窥儿童的魔力,也可以看到孩子给社会带来的愉悦、希望、活力 。
生娃,从小处说,是家族命脉的延续,从大处说,是社会活力的保障,是人类文明的延续 。考虑生不生二孩的问题,不妨先算好几笔账:投资风险账、经济成本账、养老保险账 。
先看投资风险账:与以往社会相比,我们处于风险系数较高的社会 。只生一个娃,无疑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失独家庭的冷清孤独,给人敲醒警钟 。独生子女一旦失去,给家庭带来的打击是极具杀伤力的 。国家放开单独二孩了,从“投资风险性”的角度看,再生一个无疑更未雨绸缪 。
【单独二孩:生vs不生】 有人会说,生两娃养不起啊 。的确,目前养一个娃不容易,奶粉贵、纸尿裤贵、医疗贵、教育贵……买台好点的婴儿车都要几千元 。但孩子一长大,能给家庭带来很大的“隐性收益”:且不说培育儿童长大的过程对父母的历练和熏陶,单是以后家庭遇到任何风雨,都有多个人并肩作战,精神上经济上该是多大的支持!更世俗一点算,多一个孩子,丰富的育儿经验可以再次利用,第一胎的很多用品再利用,养育成本明显降低 。而且孩子不容易养成“独生子女病”,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