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棺材的起什么名字好_棺材买什么样的好( 三 )


【买棺材的起什么名字好_棺材买什么样的好】八、大殓
俗称“入殓” 。人死后,家人将备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 。贫穷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涂一层黑色,俗称“大头匣子” 。入殓时,将棺材抬至灵床侧,数人将死者抬起,先将褥子、枕头移入棺内,再徐徐纳尸入棺 。此时,家人再次用棉球沾酒为亡人净面,使死者闭眼合口,家人要忍悲,不能将眼泪落在亡人脸上 。再将殉葬品放入棺内 。民国以前的富有人家,多用金银珠宝作殉葬品;以后,用贵重物品作殉葬品的渐少 。殉葬品放毕,随即盖棺下销,此时子女要在旁跪祈说:“爹(娘)!收钉!”不然有钉不易进之说 。棺头用白铅油书写“某公讳某字某行几之灵柩”,在农村则只在棺头书写一白色或红漆的“福”字 。清末,如生前有官职的,则用整幅红缎子,上面用白铅粉书写死者曾任的最高官衔,覆盖于棺 。
九、点主
入殓后,家人为亡者做一木制牌位,称“神主” 。亦为后辈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 。官商富有之家,丧礼中,要举行隆重的书主、点主仪式 。丧家先请人写好神主牌,神主牌约2寸宽6寸高,中间一行写“显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写其生卒年月日和时辰,落款写“孝男某某奉祀” 。所写的“主”字不点上面一点,留待“点主”人用珠笔点上 。点主人,要请有名望的人士担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县等掌握过生杀之权的执法官吏,因避讳其曾在死囚名字上点珠点 。点主时,由赞礼人唱词引导,由两位襄点大宾陪同点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笔点上“主”字上面的点 。点毕,孝子要脱去孝袍,着素衣,身披红毡,跪叩致谢,设宴招待书主、点主和襄点大宾 。
十、开吊
开吊为停灵期内最大的丧礼 。开吊日,亲友来灵前吊祭,称“吊丧”、“吊孝” 。死者长子跪于灵前左侧答礼,诸子侄跪于右侧 。“杖期生”(杖,是居丧期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 。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称“不杖期”,如嫡子为庶母丧 。“夫为妻服,如父母不在,亦为“杖期生”)或“期服弟”站于祭台上左方,“不杖期生”或“期服兄”站于祭台下右方,对吊客拱揖答谢 。女眷跪伏棺的两旁,吊客吊祭时,即号啕齐哭 。棺前设拜垫,济南有女吊客要先哭后行礼和男吊客行三叩头或三鞠躬礼的礼俗 。开吊日需进行一至三天不等 。此期间有账房专管收受“奠礼”,吊祭者多送烧纸、锡箔、祭帐等,亦有的送挽联、冥洋、冥钞等 。40年代后,多是送现金 。开吊期间,丧家雇用乐班吹奏哀乐,有的还请和尚、道士唪经,超度亡魂 。
十一、温锅
解放前,农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里,家人带平底锅、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团,到挖好的墓地前煎糕,俗称给亡者“温锅” 。糕煎好后,带回家至灵前全家食用,谓之同亡者共吃最后一顿饭 。此俗,解放后渐无 。
十二、发引
俗称“出殡”、“出丧”、“发丧”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后的丧礼 。出丧有大丧、小丧之分 。旧时,有专门承办出殡事宜的幡杠行 。一般出丧的只用8人抬杠,数个吹鼓手奏丧乐 。出大丧的则有16人抬杠,多名吹鼓手和数对仪仗,最大的丧要有24或32人抬杠,最多的有48或64人抬杠的,但不多见 。仪仗中有成对的木制涂漆的金瓜、钺斧、朝天镫和雪柳、素色旗帜等,有的仪仗队可摆出一公里地远 。
发引日晨,丧家及亲友执绋致祭 。午时启灵,礼相将盛倒头饭的碗砸碎谓之“辞灵”,之后由1名有力气的杠夫面朝前背棺,8人在棺左右,1人在棺尾,均双手托棺底,以摔碗为号,10人将棺抬起,丧家男女伏地号啕大哭 。抬棺者随着杠夫首领的敲梆为号,齐步抬棺至大门外,将棺放置于大杠架上,罩上棺罩 。孝子等哭跪在杠前,长子打“领魂幡”,摔碎一瓦盆(俗称“发引”)后,杠夫开始抬棺前行 。大丧的仪仗队排列顺序是:最前面是纸扎的开路鬼和先导神;随后是挽联、雪柳队、花絮队、铭旌亭、影像亭;再后是吹鼓手和唪经送葬的和尚;再随后的是在棺前送葬的男亲友,其中死者的女婿要在孝衣的臂袖上粘一红纸剪的小蝙蝠,并专管沿路撒“买路钱”,男亲友后面是身穿重孝服手拄哀杖的孝子孝孙引棺前进 。在棺后是用孝袍兜饼的长子媳和着孝服的众女眷 。沿途有亲友摆设的路祭,孝子要跪领叩谢 。出丧的队列,出家门先抬棺向西行,绕街过市,再出城抬至墓地下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