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提倡的逐月养胎法


怀胎生子是人生的大事,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重视子嗣繁衍、有着“多子多福”传统的民族,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从《周礼》的胎教法,到北齐徐之才的十月养胎法,古人对孕产的重视可见一斑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提倡的逐月养胎法 。
1. 妊娠一月:
“一月之时,血行否涩,不为力事,寝必安静,无令恐畏 。” 意即孕妇从怀孕后第一个月起,就应注意睡眠的环境要安静,无噪声打扰,更不能受到惊吓 。“饮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麦,无食腥辛,是谓才正 。”则是说饮食上应稍细熟烂,在主食上可多吃点大麦,副食调味方面以酸味为主 。因为孕妇多喜食酸,而中医学认为,酸味入肝,能补肝以养胞胎 。
对于辛辣腥臊的食物宜少食或不食,以免影响胎气 。
2. 妊娠二月:
“二月之时,儿精成于胞里,当慎护之,勿惊动也 。”妊娠早期,胚胎正处于发育阶段,也是最不稳定的阶段,孕妇应“居必静处”,禁忌或减少性生活 。而对于孕妇的饮食来说,则要“无食辛臊” 。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并且为了不伤胃气,自古以来,医家们多主张孕妇的饮食最好在适当讲究营养的前提下,以“清淡”为主 。这种清淡而又富有营养的食物,在今天归纳起来大致有瘦肉、鱼、禽、蛋类、牛奶、豆浆,以及各种绿叶蔬菜等;而膏粱厚味,辛热肥甘,以及炙煨油煎,“冰浆”、“饮酒”,则一般多在避忌之列 。原因在于“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
膏粱厚味,辛热肥甘等物,非但入胃刺激,不易消化,并且弄得不好,还会使孕妇体内热邪壅滞,造成阴阳失调,以致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 。
3. 妊娠三月:“当此之时,未有定义,见物而化……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若要想子女长得美好端正,应多看白璧美玉,若想孩子贤良有道德,那么孕妇的言语行动应当文雅庄重 。心不应有坏的念头,坐、立须端正,忧思喜怒要有节制 。所谓“外象而内感”,就是说外界的事物对胎儿的发育有直接的影响 。
由于妊娠3个月后,胎儿生长迅速,此时孕妇如能适时地开始胎教,将有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 。
孕三月时,孕妇常愠愠欲吐,食欲不振 。日常饮食宜进粳米粥,菜肴常食鱼肉,并可服菊花乌鸡汤 。取乌鸡一只炖汤,加菊花10克,麦冬5克,阿胶9克,党参3克,甘草、当归各6克,生姜15片,半夏12克,大枣12枚,可调和肝气,益肝养胎 。
4. 妊娠四月:
“四月之时,儿六腑顺成 。当静形体,和心志,节饮食 。”这个时期,胎儿牙齿、五官、四肢都在迅速发育,孕妇要尽量少劳动,动作轻柔,心平气和,并注意调节饮食 。饮食上“食宜稻粳羹,宜鱼雁,是谓盛血气以通耳目,而行经络”,多食河鲜和野禽,如野鸡、野鸭、鹌鹑等,并用菊花代茶,豆芽作菜,以防虚火上升,小便不利 。也可取苎麻根30克煎汤代茶,有助于预防胎动不安、小便不利、习惯性流产 。
此外,多食牡蛎粥、芝麻粥、发菜粥等,有助增加胎儿智商 。
5. 妊娠五月:
“五月之时,儿四肢皆成……”,“卧必晏起,沐浴浣衣,深其居处,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 。说的是孕妇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衣服要勤换洗,注意保暖,多晒太阳,预防外界的寒邪侵袭,以免影响胎儿的发育和胎病的发生 。饮食上,“其食稻麦,其羹牛羊 。和以茱萸,调以五味,是谓养气,以定五脏” 。怀孕五个月左右,是胎儿发育生长最迅速的时期,对营养的需求最大,主食以米面杂粮为主,副食多吃高蛋白的牛羊肉,饿了要及时进食,并且不要吃太饱,否则胃气受损,妨碍营养正常吸收,同时避免过度疲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