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心慌慌”,医生怎么看


孕期“心慌慌”,医生怎么看

文章插图
有的孕妈妈到了孕晚期常有心慌慌的感觉,到底正常不正常呢?哪些是正常表现,而哪些需要就医治疗,患有妊娠期心脏病的孕妈妈如何选择分娩方式?又该如何度过产褥期呢?
心悸是什么?
我们通常说的心慌,医学上称之为心悸,指心脏出现了明显的收缩强度或频率的变化,而导致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 。健康成年人,在进行了剧烈的运动、受到严重惊吓、大量饮酒、服用某些药物或是情绪特别激动的情况下,出现心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
但是,也有的是因为某种疾患引发的心跳过速或过缓,心脏早搏等都可引发心悸,如当患有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甲亢、先天性心脏病、高热、贫血、嗜铬细胞瘤或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时都会引发心慌的发生 。正常应激状态下心慌暂不处理,对于病理性心慌则需要引起患者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
孕期心慌一般都是正常反应,无需治疗
一般而言,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到了妊娠晚期,多数孕妇都会感觉或轻或重的心慌,或稍微活动之后,就会感觉心慌气短,气喘吁吁 。
孕妇到了妊娠晚期,其心脏的工作量要比没有怀孕之前变大了许多,心律一般每分钟增加10次以上,因此有的孕妇反应会比较敏感,出现心慌的表现 。另外,到了妊娠晚期,孕妇的子宫明显增大,腹中的胎儿发育也逐渐加快,为了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为了给腹中胎儿提供足够的养分,孕妇往往需要通过加快呼吸来获得更充足的氧气,从而导致心律加速 。一般来说,这都是正常的妊娠反应,无需紧张 。
孕期也要警惕妊娠期心脏病
孕期并非所有的心慌都是生理性的,尤其是对于稍微运动就会出现心慌症状,且休息之后心慌的症状没有减轻的孕妇,要及时到医院查明发病的原因,谨防合并妊娠期心脏病 。
什么是妊娠期心脏病?
妊娠期心脏病,可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为原先存在的心脏病,以风湿性及先天性心脏病居多,高血压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和肥厚型心脏病少见 。第二类是因妊娠诱发的心脏病,如妊高征心脏病、围生期心脏病 。
妊娠期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孕前若患有心脏病,妊娠后可进一步加重 。常表现为: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倦怠,轻微活动后即感胸闷、气急,睡眠中气短憋醒和(或)头部须垫高,肝区胀痛,下肢水肿 。
早期体征有:休息时心率>120次/分,呼吸>24次/分,颈静脉搏动增强,尿量减少及体重增加 。也可表现为突然气急,不能平卧,咳嗽,咯泡沫样痰或血,两肺散在哮鸣音或湿罗音等急性肺水肿的表现 。
出现妊娠期心脏病应该怎么办?
如果出现妊娠期心脏病,孕妇就必须加强孕期监护,减轻心脏负担,以保证胎儿和母体的健康 。
1.孕妇可通过限制体力活动,增加休息时间来减轻心脏负担 。
【孕期“心慌慌”,医生怎么看】 2.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
3.要高蛋白、少脂肪、多维生素饮食 。
4.治疗基础疾病 。
5.按时孕检 。心功能Ⅰ级、Ⅱ级的孕妇应增加产前检查次数,20周以前至少每2周由心内科、产科医师检查一次,以后每周一次,必要时进行家庭随访 。除观察产科情况外,主要了解心脏代偿功能及各种症状 。定期作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利于对病情作出全面估计 。
6.及早入院待产 。若发现异常、有心力衰竭先兆的孕妇,立即住院治疗 。孕妇最好在离预产期前2周入院待产,既能充分休息,也便于检查观察 。凡心功能Ⅲ级或有心力衰竭者应住院治疗,并留院等待分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