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小便时外阴肿胀是怎么回事?


孕妇小便时外阴肿胀是怎么回事?

文章插图
近期门诊,有几个妈妈咨询小便时外阴肿胀的问题 。小便时为什么会感觉外阴肿胀呢?
这是水肿惹的祸 。不同的孕妈妈水肿的部位和感觉不同,比如有的早晨能穿进去的鞋子到了下午或晚上就夹脚或根本穿不进去了;
有时会发现外阴部肿胀,在小便时感觉更明显一些;有时会出现下肢、下腹甚至全身的水肿现象……那这些水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生理性水肿
孕期水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所谓生理性水肿,就是由妊娠引起的,即身体本无疾病,是由于妊娠而导致的生理现象 。
生理性水肿的原因
生理性水肿是很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怀孕后的解剖变化、血液循环、激素变化等 。从解剖方面说,孕妈妈们都知道,怀孕过程是胎儿从小到大的过程,孕妈妈的肚子也越来越大 。
在怀孕的头三个月,子宫位于盆腔内,盆腔有一定的空间,内有膀胱、直肠 。这时主要影响膀胱和直肠,会出现尿频、便秘等症状 。随着孕周增大,子宫出盆腔,进入腹腔后,随着胎儿越长越大,占据腹腔的空间也越来越多 。
肚子里面能活动的器官,都会为子宫让出地方,而不能活动的器官和组织,就要受到子宫的压迫了,比如血管 。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血管下行供血,动脉压力大,血管管壁厚,受子宫的压迫影响小 。
而下肢回流到心脏的静脉就不同了,它血流压力小、流速慢、静脉管壁薄、腹腔内静脉管腔粗大,很容易受到增大的子宫压迫而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下肢、外阴、腹壁等水肿的出现 。
从激素变化来讲,雌激素在体内有导致水钠潴留的作用,怀孕期间孕妈妈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大大升高,致使机体内各个组织的水分增加,引起水肿 。
从血液循环来说,怀孕期间,人体血浆增加1000ml,红细胞增加450ml,使血液呈现稀释的状态,这也导致了孕妇在孕晚期容易出现下肢、外阴甚至腹壁、全身的水肿 。
外阴肿胀是生理性水肿
孕妇小便时感觉的外阴肿胀,也是由于静脉受压迫,外阴局部静脉肿胀引起得 。由于排尿时腹压增加,血管受压加重,子宫下移,胎头压到盆壁,使外阴部静脉回流短暂障碍,引起外阴静脉充血,导致肿胀的感觉 。
生理性的水肿对胎儿无影响
不少孕妈妈担心,生理性的水肿是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那会不会对胎儿有什么影响呢?其实既然说它是生理性的,那么就是一种妊娠的自然现象,对胎儿没有影响 。
怀孕晚期最容易发生水肿
在进入妊娠晚期(28周以后),子宫逐渐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后会容易发生水肿 。
生理性水肿产后即可恢复正常
产后数日,通过排尿及产后大量流汗,可将体内过多水分排掉,水肿即会消退 。
孕妇水肿应怎么办?
1.适当休息?适当的休息,减少站立、走动,会使下肢血液回流增加,水肿减轻或消失 。
2.穿着合适的衣服?穿着紧身的衣服会导致你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身体浮肿 。因此,孕妈妈在怀孕期间尽量穿着宽松的衣服 。
3.抬高双腿?建议孕妈妈在睡前(或午休时)把双腿抬高15~20分钟,可以起到加速血液回流、减轻静脉内压的双重作用,不仅能缓解孕期水肿,还可以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的发生 。
4.左侧卧位睡眠?孕妈妈卧床休息、睡眠时,建议面向左侧躺,这样可以避免压迫到下肢静脉,并减少血液回流的阻力,还可以减少对心脏的压迫 。
如果孕晚期孕妇平躺时间长,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过长,会导致回心脏的静脉血明显减少,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甚至休克,这在医学上叫做“仰卧位低血压”,会危及孕妇及胎儿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