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会分享教案


中班社会分享教案

文章插图
中班社会分享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理解朋友之间好东西要分享的道理,学习分享的经验,运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与同伴分享的,以及分享后的感受,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社会活动课,快来看看分享教案吧 。
教材分析: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利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幼儿学会“与人分享”,降低自我中心意识,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 。这样,对于形成幼儿的分享行为,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活动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发的分享行为的情境,让幼儿了解分享行为的具体做法,从分享物品到分享快乐,从具体到抽象,充分体验给予和被给予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以及感受同伴之间的温暖和关爱,从而规范行为,愉悦情感 。
活动目标:
1、理解朋友之间好东西要分享的道理,学习分享的经验 。
2、运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与同伴分享的,以及分享后的感受 。
3、感受与他人分享物品与快乐时的积极情绪体验,培养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
【中班社会分享教案】4、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
活动准备:
1、故事课件《好朋友》;
2、幼儿从家里带来一件最喜欢的小物品,玩具、图书、食品等;教师带一张和朋友在一起玩得最开心的照片 。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
(1)你的好朋友都是谁?
(2)你和你的好朋友在一起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点评:选择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直接切入主题,层层递进,引向深入,大大调动了幼儿自由大胆表达与交流的愿望,为主题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2、教师结合课件讲述故事《好朋友》 。
提问:故事中,这两个好朋友是谁?
小兔子是怎样招待她的好朋友的?
你的家里来了客人,你会怎样招待呢?
(点评:生动形象的故事课件既能引发幼儿生活经验的回忆,又可以通过课件中小动物的具体行为帮助幼儿理解朋友之间要分享的道理 。)
3、幼儿共同分享物品,体验其中的愉悦 。
(1)幼儿展示带来的自己喜欢的物品,并向他人介绍自己的物品,说出它们的名称、外形、玩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