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1.如何看待"谢舍友不杀之恩"这句话

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文章插图
据说现在毕业的大学生见面后都是互谢舍友当年不杀之恩 。” 近日 , 网上有如此帖子 。除该帖外 , 在猫扑大杂烩、百度贴吧等上也有网友就此展开了“逗乐式”的讨论 。
而尤其令笔者注意的是 , 开心网19日“今日话题”栏目内 , 编辑则直接以“复旦大学‘投毒案’沸沸扬扬;南航金城学院一男生被室友捅死;南昌航空大学一宿舍发现一具腐烂男尸;江苏科技大学一校区发生一起凶案”为内容;以“惹谁都不要惹舍友!快来@他们的不杀之恩吧!”为标题 , “号召”广大网友们感谢曾经舍友的“不杀之恩” 。
不难看出 , “感谢舍友不杀之恩”一说确实有点夸张和滑稽 , 但当结合近期接连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一起起命案 , 却又感觉“似乎真的应该向曾经的舍友道声‘谢谢’ , 因为遇到你 , 我才得以免去一死 , 才有幸活下来” 。活着不易 , 毕业后还能看着曾朝夕共处过的同学们好好活着 , 这更为不易 。
“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 显然是带有几丝取乐色彩的 , 但嬉笑过后 , 内心深处却着实能感觉到一股阵痛 。舍友亦或同学 , 大学校园里一位最亲密的伙伴 , 吃、睡在一块 , 学习、生活在一块 , 真的不敢想象 , 他(她) , 竟然会成为夺去你生命的一把“利刃” , 将你推向灰飞烟灭 , 让你幻化为一个泡影 。
无风吹就不会有草动 , 由此可见 , 近期火爆于网络的“学生见面互谢舍友不杀之恩贴” , 或多或少都表露出了人们对死亡的畏惧以及对人性的担忧 。( 文章阅读网: )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校园命案频发 , 让我们的内心陷入了极度惶恐和不安?纵观近期发生的几起高校命案 , 发现多数为同学间相互摩擦所致 , 而这类案件也不光仅局限于大学 , 在初高中范围内也大有发生 。就在上个月 , 青海西宁一初三学生因琐事和同学发生争执 , 并将同学捅死 。其实 , 校园案件的发生均透露出一点 , 即当前许多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质 , 比如宽容、大度等等 。
那么 , 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缺乏这些素质?笔者综合相关报道 , 并加以自身理解 , 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 , 各方面都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大学里出现的问题 , 很多可以从社会上找到根源 。
比如一些带有血腥、暴力的影视剧和网络游戏等等 , 都成了学生争先模仿、“学习”的坏榜样;二、教育存在“漏洞” 。我们现在的教育 , 还是将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 往往使得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等成为了空洞的口号 。
三、缺少对学生的关心 。现在不管是大学还是初高中 , 学生宿舍基本上都是由学校统一分配 , 而不考虑学生的生活习惯 , 有的人怕吵 , 有的人爱热闹 , 一些细小的矛盾往往会越积越大 , 最终爆发 。并且 , 当前学生普遍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 , 尤其是那些强度、难度比较大的课程 , 学生身上的压力显得更大 。很可能老师不经意间说句“现在成绩不好 , 以后肯定没有前途” , 就会成为学生的“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