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穴的作用

1.大钟穴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大钟穴的作用

文章插图
大钟,经穴名 。出《灵枢.经脉》 。属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之络穴 。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及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 。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 。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标准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平太溪下0.5寸,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凹陷处取穴 。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跖肌腱和跟腱的前方、跟骨 。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支分布 。皮下组织疏松,其内的浅静脉向前注入大隐静脉,跟腱前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多 。在跟腱前,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 。针经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刺入跟腱和胫神经干之间,或刺于神经干上,神经的前方即是与该神经伴行的胫后动脉和静脉 。
【功用】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
【主治病症】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病,痴呆,癔病;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淋病;
3. 其它:哮喘,咽痛,口腔炎,食道狭窄,便秘,疟疾 。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
2.大钟穴在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
【大钟穴名解】
出处:《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 。”
别名:太钟穴 。
1、大钟 。大,巨大也 。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洪亮 。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 。本穴物质为太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从高处流落低处,如瀑布落下一般,声如洪钟,故名 。太钟名意与大钟同 。
2、肾经络穴 。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是经水由高处落入低处,经水落下时散发出大量的水湿气体,水湿气体吸热后飘散于穴外,本穴有联络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肾经络穴 。
大钟穴的作用

文章插图
【大钟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 。
特异性:足少阴经之络穴 。
附注:肾经络穴 。
功用: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
运行规律:
一是吸热后循肾上行,二是吸热后别走膀胱经 。
功能作用:联络表里 。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表里不和则多提插捻转 。
【大钟穴位位置图】
大钟穴属于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大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
大钟穴的作用

文章插图
【按摩大钟穴位的作用】
缓解治疗神经衰弱、精神病、痴呆、哮喘、咽痛、咳血、足跟痛、便秘等 。
【大钟穴的取穴方法】
大钟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
【大钟穴位配伍】
1、大钟穴配行间穴缓解治疗虚火上炎之易惊善怒;
2、大钟穴配鱼际穴缓解治疗虚火上炎之咽痛;
3、大钟穴配太溪穴、神门穴缓解治疗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 。
大钟穴的作用

文章插图
【针刺大钟穴的方法】
大钟穴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