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内热与阴虚湿热

1.湿热和阴虚的区别
阴虚火旺、阴虚内热:口干心烦、潮热盗汗、睡眠差,出汗多、容易口腔溃疡、牙龈疼痛、咽喉疼痛、排便不畅等 。
胃肠湿热:口干口苦、心烦烘热、多梦烦躁、口腔溃疡、牙龈疼痛、口臭、咽喉疼痛,大便粘腻不爽、皮肤油腻等 。
从以上的症状,很难看出这两者有什么多大的区别,这就给临床辨证造成困扰,临床上有一部分脾胃亏虚兼有胃肠湿热的患者,也会出现类似阴虚火旺的症状,所以有些会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滋阴润燥会给胃肠造成负担,加重胃肠的湿阻 。
而一些属于阴虚内热,阴虚胃燥的患者,如果过用清热祛湿的方药,祛湿的药物多数偏燥,容易伤阴,导致症状连绵不绝 。
而辨别辩证,是可以从舌像有个直观的判断,比如阴虚内热、阴虚胃燥的患者是会出现舌红少苔的现象,而湿热的患者多数会有舌苔黄腻的证候 。
中医以药测证,如果是湿热的患者,一般用滋阴药之类,碍胃会加重体内湿热的现象,会造成胃肠的负担,胃肠不舒消化不良的症状会加重;而阴虚内热的患者,用清热祛湿等药物,可能会导致体内燥热的症状加重 。
所以临床用药,如果用的方向不对,体内出现不舒服的症状,需要及时调整方向,才能更好的对症解决问题 。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更多中医科普,点头像关注郑医生,有疑问可以私信……

阴虚内热与阴虚湿热

文章插图

2.阴虚内热湿热区别在哪?
我们所说的阴虚内热又称阴虚发热 。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 。症见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 。用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 。阴虚内热型的十个症状:
1、手心热、足心热、不欲近衣被 。
2、心中烦热、思冷饮、冷食 。
3、口干、口苦、咽干、恶心 。
4、睡眠不宁、盗汗、躁汗、遗精 。
5、发热 。(高热、低热或体温不高皮肤有热感)
6、出血 。(鼻衄、齿衄、皮下有出血点等均系由阴虚内热所致者)
7、头晕、心悸、周身无力、面色苍白 。
8、大便干、小便黄或黄赤有热感 。
9、脉细数、大数、弦数 。
10、舌苔黄或黄腻、干燥少津或焦黄兼少津 。湿热及症状
一年中,除春夏秋冬四季外,中医还有“长夏”一说,即夏末初秋、眼下高温酷暑季节这段时间 。高温酷热后,接连阴雨绵绵,人体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浑身无力、舌苔浊腻、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头身困重、口渴恶心等,中医称此为“夏日伤寒”或湿热病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 。温病的一种,表面发热、头痛、尿黄而短、身重而痛、苔黄腻 。易引发黄疸、膀胱炎、痢疾等病症 。
湿热是湿邪化热内蕴会烦热,口苦,胸痞,黄疸,小便短赤,湿疹,要清热燥湿,利水,利胆,可多吃细米,白萝卜,马蹄,白菜这些清热利水的食物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