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饮食文化图片( 四 )


(h2)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 。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嫩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 。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
(h2)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
(h2)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 。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
4.七夕节有哪些食物?
七夕节物古代七夕节期妇女、儿童所吃的和玩的物品 。
宋代时,有油炸的果实(后世称为巧果)、雕有图案的花瓜、水蜜木瓜、双头莲花、泥孩儿“磨喝乐”(也写作“摩喉罗”)、笔砚、针线、蜡制袅雁水禽、田舍人家模型“谷板”及“五生盆”等 。
“磨喝乐”一般为泥娃娃,宫廷中也有用象牙、香木制造的,受到妇女的喜爱,大约与向神乞求生子有关 。
笔砚、针线,则为男女幼童乞巧之物 。
当时,街市上均有出售,以供居民度节 。
北宋时的东京(开封)、南宋时的临安(杭州),由于经济的繁荣,人民的文化生活发达,在七夕期间,均极一时之盛 。
明、清时之节物,大体承袭宋代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妇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尔,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值数千者 。
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 。
又以黄蜡铸为袅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镂,谓之‘水上浮’ 。
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栗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 。
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 。
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 。
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 。
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 。
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 。”宋周密《武林旧事·乞巧》:
“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 。
及泥孩儿号摩喉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赀 。
并以蜡印袅雁水禽之类,浮之水上……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喉罗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