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著名小吃是什么( 三 )


长大后在各地吃过N种豆花,最精致的大众豆花还是咱们的咸豆花 。据说有个老华侨,大约是解放时出去的,几十年后好不容易有机会回来,一回来就满街找咸豆花 。
一碗豆花让他想了几十年,吃得他是老泪纵横 。——俺可是幸运多了,最多只想几年就可以了 。
河鱼熬稀饭/泥鳅面:把这两样摆一块,因为都是我爸念叨的 。他小时候就在家边上的小溪里用竹簸箕掏小鱼儿,小鱼儿也就比小指头大不了多少或者更小 。祖母把小鱼儿和米一起熬成粥,加点盐,这就叫改善生活了 。老爸总说,那个鲜啊……(可惜我没吃过) 。后来有回他下乡,有个乡镇招待所也用小河鱼熬稀饭请他们吃,老爸回来又念叨了很久很久 。
还有就是泥鳅面,这个俺在闽东时吃过 。割完稻子是田里摸泥鳅的好季节,街上常有人一水盆一水盆地卖泥鳅 。拿泥鳅煮出烂糊面,放上辣椒,红红辣辣热烫烫的一大碗,那是又香又鲜 。这也是我家老爸的最爱,俺次之 。因为俺吃得太快太粗心,经常不小心被泥鳅骨头刺伤舌头 。好吃的记忆后总有悲惨的结尾,所以这个印象中的美味就被我打了折扣 。
鬼糕(土音,俺也不知道普通话该叫啥):
这是七月半鬼节的必备品,三角形,用山上一种青草的绿汁染进米粉皮,染法和上海地区清明节吃的“青团”类似 。馅料很丰富,全剁成细细的丁子,有香菇丁,竹笋丁,香干丁,肉丁,菜末,等等等等,各家自有祖传秘方,见仁见智,为七月半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其实也是暗比谁家的媳妇手巧心灵 。俺家不会做,因为不是当地人,人家也不要求,所以我一贯是吃百家还不用回礼,巨爽 。
后来日子好过了,不用到七月半,街上也有卖“鬼糕”给俺这种人解馋的,更爽!
芋卵饺:是用芋头磨粉做成的皮,内含各种馅料的蒸饺 。馅料也和“鬼糕”类似,以各种山珍、肉、菜剁成丁子,见仁见智 。难得的是皮子上一股子芋头香味,是我最最喜欢的 。
清汤粉:唔,这个说起来又要流口水了 。读书的时候是两毛五一碗,是和同学打赌的豪华版 。清汤可是熬了N久的老火牛骨清汤,烫好米粉扔进去,上面盖上几颗牛肉丸/牛筋丸(后面再介绍),再撒点胡椒,香菜,葱花……盖了!——兰州人怎么怀念兰州拉面,俺就怎么怀念俺们的清汤粉!
牛肉丸/牛筋丸:闽西的牛肉丸风格有点象潮洲牛肉丸 。但是牛筋丸应该是闽西的特色 。是用大片的牛肉剔去牛筋,加生粉和作料,由壮汉拿着大木棒槌捣上差不多一天,硬是把牛肉捣成浆子 。然后在手里很灵巧地一挤一个丸子形状,在沸水中煮熟成丸 。牛筋丸是用剔出的牛筋剁碎再捣烂做成——我却更爱牛筋丸的嚼头 。俺每次去买牛肉丸或牛筋丸,都会带上一个大罐子,老板娘也很默契地在给我装好丸子后,从煮了几百斤牛肉丸的锅里舀两大勺汤给我——那可是高汤中的高汤也 。
只有这样的汤拿回去煮丸子,才正宗 。看广东人吃牛丸火锅,就那么涮涮就出锅了,心里颇有点遗憾,少了那份老汤,吃牛丸,在我口中,还不算最高境界 。
湿烤花生:听说过吗?呵呵,是当年的新花生,在盐水香料中煮熟 。花生外面裹上湿泥巴,然后文火慢慢烤透烤干 。
最后一抖外面的泥壳,就露出里面白白胖胖的花生壳儿麻屋子了 。这样的烤花生,比煮花生香脆,比炒花生入味,又没有炒花生的烟火气 。过年时,谁都是一肚子的好料,好象什么也吃不下了 。
可是一面聊天一面剥花生,最后就闹不清为什么自己面前怎么又多了小山似的花生壳儿?——我们家老公就有这个毛病,长年不改 。以至于看着他老人家颇有趋势的小肚腩,俺不得不制订了限制他吃花生的家庭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