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教学反思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剪羊毛教案


附教学反思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剪羊毛教案

文章插图
大班音乐活动剪羊毛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仔细观察图谱,尝试进行简单的队形变化,创编剪羊毛的动作,体验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音乐活动课,快来看看剪羊毛教案吧 。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谱,尝试进行简单的队形变化 。
2.创编剪羊毛的动作,体验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
活动准备:
1.《剪羊毛》音乐,队形及动作变化的图谱一张 。
2.幼儿已欣赏过《剪羊毛》的音乐 。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导入 。
二、学习第一段,重点创编剪羊毛的动作 。
1.你会剪羊毛吗?怎么剪?请几名幼儿示范 。
羊一开始不知道要帮它剪羊毛,孩子可以做些什么让它知道?
2.师示范第一段 。
我是怎么表演的?(动作顺序、舞步、哪段音乐开始剪的)
羊在一开始可以做些什么动作?
3.请部分幼儿表演 。
三、看图谱学习第一段队形及动作 。
1.羊毛剪完了,小朋友剪了这么多羊毛真高兴,羊儿也觉得很轻松,他们一起又跳了一段舞,还变化了队形呢,你们看 。
变化了几种队形?你看懂了哪个?
请一组孩子试试看 。
2.在变队形的同时他们还表演了什么动作呢?
还是请这一组孩子表演 。
3.另一组孩子尝试 。
四、完整表演 。
将第一段和第二段连起来表演 。
活动反思:
1.大班幼儿对队形的变化已有浓厚的兴趣 。这从两方面可以看出来 。
其一,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的队列训练,幼儿非常感兴趣 。
其二,在今天的活动中,本来幼儿表现出的兴趣并不浓,许多孩子注意力涣散,但到了真正开始站队形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回过来了 。
2. 要求交代不够清晰 。这是我的活动中的一个老问题,它不是指活动中个别的要求没解释清楚,而是整个表演的脉络没有理清,就像上次的《金蛇狂舞》,也是这个问题 。既然是教师预设为主的活动,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幼儿清楚地知道整个表演等活动的大概框架,然后再处理好其中的各个要素(动作、队形等) 。所以活动的一开始就应该先通过清晰的示范和提问,理清动作的顺序:先去、再摸摸羊、再剪、再和羊一起跳舞 。
然后再就具体的队形变化开展活动 。
3.队形变化的图谱设计得不够科学 。
我一直觉得自己做事特简单,写不出论文是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长篇大论几个字就能概括了,所以之前的反思也总是几句话概括一下 。其实这不叫简单,这叫糊涂、马虎 。当模糊地觉得一件事儿不好时,我总不习惯去深刻思考到底不好在哪儿,要怎么改变 。对这次的图谱也是一样 。在这之前没仔细看过队形的图谱,只是根据自己的编排、凭自己的感觉画了几个队形 。
画完就感觉图谱效果不好,挺乱的,至于具体不好在哪儿,又可以怎么改,我却没再细细思考 。现在才感觉到,图谱的作用是让幼儿了解队形的变化,并能跟着图谱的指引知道怎么做,我的那幅图谱太琐碎,幼儿不能一下子看出原来的队形、要变的队形等 。其实只需要把几个队形的样子画出来,如一开始的两排、后来的圆,至于具体的位置反正地上有点的提示 。
4.过高估计了幼儿的能力 。经常在活动前我会想象幼儿和我配合得很好的美好愿景,于是总容易过高估计幼儿的能力,比如《挪威舞曲》中对孩子分乐句编动作能力的预测、上次《剪羊毛》活动中对幼儿创编舞蹈动作能力的预测,再加上这次对幼儿按顺序走圆形能力的预测,并且我还容易过高估计自己引导的能力,以为就算他们不会,就算活动中出现一些问题,通过我的引导也总能做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