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异常现象不一定是生病

【婴儿的异常现象不一定是生病】 婴儿的某些异常表现实属正常,年轻的妈妈不必惊慌 。
1.呼吸不规律:新生儿的呼吸不但浅表,而且也无规律,有快慢不均现象 。这主要是新生儿肋间肌软弱、鼻咽部和气管狭小,肺泡适应性差,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所以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 。胸式呼吸软弱且浅,新生儿每次呼气与吸气量均小,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所以呼吸较快,每分钟可达40-50次,这属生理现象 。警示:若有面色发紫及其它症状出现,应及时就诊 。
2. 下巴抖动:新生儿出现下巴不自主的抖动,不伴其它症状,属正常生理现象 。这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抑制功能较差 。警示:寒冷季节注意保暖,以免由于小儿受冷而出现下巴抖动 。
3. 肢体卷曲:胎儿在宫内都是头向胸,双手紧抱于胸前,腿曲起的姿势 。出生后仍暂时保持着原有的胎儿体形,大约到满月后消失 。双足内翻三个月后就会正常,所以小儿出生后常有小腿轻度弯曲、双足内翻、两臂轻度外转、四肢呈屈曲状态,这些表现都属正常现象,它与胎儿生前在子宫内的位置有关 。
4. 体重减轻: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往往有体重减轻的现象 。这是因为生后不能立即进食或进食量少,再加上每天排出大小便,呼吸和皮肤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等,使体内一时失去平衡,造成暂时性体重减轻 。一般情况下10天内即可恢复 。警示:如10天后仍未恢复,应寻找原因 。
5. 打喷嚏:新生儿偶尔打喷嚏并不是感冒的症状 。新生儿鼻腔内血运丰富、鼻腔狭小、鼻脸短,有外界微小物质,如棉绒、绒毛、尘埃等均可刺激鼻粘膜引起打喷嚏,溢奶返流至鼻腔中,也可引起喷嚏 。洗澡后小儿受冷气刺激,也可引起打喷嚏,妈妈不必担心,注意保暖就是了,且莫动辄服感冒药 。
6. 溢奶:新生儿的胃是“横躺”的 。食道与胃连接处的贲门以及胃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幽门几乎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另外,新生儿胃的容量较小,贲门肌肉发育也尚未完善,关闭不严,容易引起胃内奶汁倒流 。尤其是喂奶后立即换尿布,哭闹或多动时更会发生溢奶现象 。有时用奶瓶喂乳汁或水时,由于其奶瓶的乳头没有被完全充满,致使小儿吸入空气,造成胃体膨胀而引起溢奶 。警示:溢奶不同于吐奶,吐奶量较多,像喷出来一样,是一种病态,应去看医生,溢奶是生理现象,注意喂奶技巧,喂后轻轻抱起小儿,头部靠在母亲肩上,用手拍其背部2-3分钟,待听到打嗝声再放到床上 。喂奶后勿换尿布,不要让小儿哭闹,取右侧位可使溢奶减少 。
7. 女婴阴道出血:女婴于生后一周左右阴道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或粘液属正常现象 。这是由于胎儿在体内受母体雌激素水平作用,出生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宫及阴道上皮组织脱落,医学上称为“假月经”,属正常生理现象 。
8. 乳房增大:母亲怀孕后,体内孕激素、催乳素等含量逐渐增多,直到分娩前达到高峰 。这些激素能促进母体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胎盘受到影响 。因此有的新生儿会出现乳房增大 。出生后来自母体的激素消失,增大的乳房也就渐渐消失了 。因此父母切忌紧张,更不应挤乳头,以免发生感染 。
9. 皮肤黄染:新生儿出生后2-3天皮肤变黄,但过7-10天后,黄色逐渐减退而消失 。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黄疸 。警示:若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发黄,且很快加重,或两周后黄疸仍不消退,应考虑是病理黄疸,需到医院治疗 。
10. 马牙:新生儿齿龈边缘或在上腭中线附近常会有乳白色的颗粒,乍看起来像长出牙,俗称“板牙”或“马牙”,这是上皮细胞堆积形成的 。一般经两周左右可自行吸收或脱落,不必治疗 。更不能用针去挑或用布擦,以免损伤粘膜,引起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