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疗法理论( 二 )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 , 这时如果睡眠很少 , 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 , 反而因为艾灸 , 而显得精力充沛 。
此时 , 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 , 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 , 主要看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 , 灸中脘还会很快改善脾的功能 。
参考资料来源:
3.艾灸疗法的发展历程
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 。灸法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 历史上曾广泛应用于临床 ,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 。
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产生的 , 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 。灸法究竟是何时 , 由何人发明的已经无从考察 。但是 , 可以肯定地说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 以艾灸治病就已经很流行了 , 那么艾灸的出现就应该更早 。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医案不是记录在医书当中 , 而是记录在史书《左传》中 。公元前581年 , 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 , 于是请当时的名医 , 秦国太医令医缓来医治 。
医缓检查晋景公的疾病后说:“疾不可为也 , 在肓之上 , 膏之下 , 攻之不可 , 达之不及 , 药不治焉” 。晋朝杜预注解 , “攻”指艾灸 , “达”指针刺 。这段文字是说 , 医缓认为晋景公的病治不好了 , 因为病位于“肓之上 , 膏之下” , 既不能艾灸 , 也不能针刺 , 吃药也治不了了 。这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 。虽然医缓没治好晋景公的病 ,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 , 艾灸就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了 。
以前 , 认为在医学专著中 , 灸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但是 , 随着考古发现 , 对艾灸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修正 。
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 , 这是一次颠覆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 , 发现了3篇记载有关经脉灸法的帛书 , 是目前见到的《内经》以前的珍贵医学文献 , 也把对中医艾灸的认识大大提前了 。通过这3篇残缺不全的文字 , 我们依然能够窥测远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应用 。
艾灸法
是一种独立的治疗保健方法 , 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 , 人们利用火以后 , 被火灼伤 , 发现具有治病、疗伤的效果而逐渐产生的 。
艾灸法的发明来源于北方 。在医学专著中 , 最早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 ,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 其地高陵居 , 风寒凛冽 , 其民乐野处而觅食 , 脏寒生满病 , 其治宜灸炳 , 故灸炳者 , 亦从北方来 。”说明灸法的应用 , 同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
所谓艾灸疗法 , 是利用艾叶作原料 , 制成艾绒 , 在一定的穴位上 , 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 , 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 , 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在历代的针灸著作中 , 多数将针刺与艾灸并列论述 , 不过由于灸法对人体易产生灼伤 , 故逐渐失传 , 现在各中医院的针灸科只见针刺而不见艾灸 , 实属中医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