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肯老老实实吃饭,新妈们怎么办

父母们都关注孩子的营养问题 , 特别是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 , 营养更是育儿的重中之重 。
商家们抓住父母的这一心理 , 各种营养品的广告铺天盖地 , 使得很多父母一说到营养 , 首先想到的就是营养品 。在我的宝宝食疗群里 , 几乎每天都会有妈妈问我:“是否应该给宝宝买一些营养品补一补?”从牛初乳、蛋白质粉到补钙、补铁、补锌的各种产品 , 恨不得全让宝宝吃上 , 以为吃了这些宝宝就什么都不缺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在我们忙着给宝宝买这、买那之前 , 有没有认真地想一想什么是营养?营养主要来自哪里?如果不了解营养的本质 , 就会被各种媒体宣传弄得眼花缭乱、没了方寸 。花了冤枉钱事小 , 影响了宝宝的生长发育事大 。
要想了解营养是什么 , 从哪里来的问题 , 我们就要追溯食物的起源了(家长可以编成故事讲给宝宝听):
什么是营养?“营”指谋求、经营 , 即在没有的时候计划、谋求得到 , 有了之后要经营、壮大;“养”指养生或养身 。合在一起就是“谋求生存”或是“在生活中养护、经营健康的身体” 。
营养来自哪里?在远古时期 , 我们的先祖就开始研究自然界中的营养了 。人类最初的研究是想从自然中的食物中获得能量 , 前提条件是保证食物的安全 。神农尝百草的第一目的是确定某种食物是否能安全有效地维持生命 。随着社会的逐步安定 , 人们开始研究怎样从安全的食物中更好地获得能量 。《黄帝内经》记载了食疗养生(营养)的核心:五谷为养 , 五果为助 , 五畜为益 , 五菜为充 , 气味和而服之 , 以补精益气 。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谷米必吃 , 水果配合着吃 , 肉类用来丰富一下口味就可以了 , 各种蔬菜是补充能量的食物 , 这些都一起吃才能补精益气 。《黄帝内经》指出 , 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饮食结构应该是4份素、1份肉 , 这是符合自然法则的 。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饮食法则:“把你的食物当药物 , 而不是把你的药物当食物 。”我国古代医圣孙思邈也说过:“药食同源 , 药食一体 , 食药同功 。”中西方先哲的观点竟如此相似 , 一致认为营养来自于自然 , 营养是自然给予人的能量 。
1616年 , 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 , 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 西方开始进入分解的历史:把人的器官分解研究 , 把食物分解研究……现代营养学从1900年发现碳水化合物开始 , 逐渐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 , 形成六大营养素学说 , 重在生病以后的研究和补充 。
而中国没有受笛卡儿思想的影响 , 出现了李时珍等医学名家 , 确立了营养研究的另外一种视角 , 即关于食物温、热、寒的分类 。《本草纲目》于1578年著成 , 共52卷 , 分16部、60类 , 代表了中国古代营养学的最高成就 。中华食疗重在均衡全面的预防 , 西医是治人生的“病” , 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 。
对于中医食疗神奇的效果 , 西方人解释不通却又不能视而不见 , 就在食物和药物中间弄了一个“功能性食品” , 根根叶叶、土坷瓦块全划归了那里面 , 还起了个很洋气的名字 , 叫做“顺势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