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识

【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识】 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是由人工进行组织培养而制成,它作为脊髓灰质炎的自动免疫剂,服后血液中产生抗体,在肠道组织也产生局部抵抗力 。第一个成功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出现在1953年 。

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识

文章插图
在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索尔克医生(Dr. Jonas Salk)在实验室里成功地培育出了全部三种脊髓灰质炎毒株 。索尔克把病毒杀死制成疫苗,并于1952年在患脊髓灰质炎康复的儿童身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被实验者血液中脊髓灰质炎抗体增加了 。接着,索尔克在自己、妻子和孩子身上进行了接种实验,结果他们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并且没有患上脊髓灰质炎 。
1954年,美国有200万儿童接受了索尔克的疫苗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疫苗保护儿童免受脊髓灰质炎侵害的有效率在80%到90%左右 。随后,这种所谓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成为了对脊髓灰质炎标准的预防手段 。
索尔克的疫苗效果很好,但还不是足够好,它还不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 。1950年代,辛辛那提大学的萨宾(Albert Sabin)同样也在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疫苗的研究 。与索尔克的疫苗不同,萨宾把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猴子的肾脏细胞中一代又一代的培养,直到筛选出不能致病的毒株 。得到的疫苗称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 。
1960年代,萨宾的疫苗得到了许可证 。这种疫苗采用口服滴剂的形式,比索尔克的疫苗的针剂注射方式简单,并且能够有效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它很快取代了索尔克的疫苗,成为了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