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奖励要把握分寸 别在无意中惯坏孩子

任性是怎么来的?

对孩子的奖励要把握分寸 别在无意中惯坏孩子

文章插图
小故事1:
晚上睡觉时间到了 , 妈妈提醒4岁的晨晨早点上床 , 可是晨晨还没玩够 , 就开始大发脾气 , 拖延时间 。妈妈最受不了晨晨这样了 , 于是就说 , 如果他能安静下来 , 就让他再玩半小时 。在晨晨妈妈让步的时候 , 她无意中就是在奖励和强化爱晨晨发脾气的做法 , 这类行为在今后很可能会再发生 。
所以 , 不要奖励孩子的不良行为或是父母不希望发生的行为 。尽管很多时候 , 父母奖励的做法 , 是无意的 , 但是这种无意中的奖励 , 将有可能致使孩子形成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 就是任性 。孩子一哭闹和发脾气 , 往往会让父母感到烦躁、生气或者歉疚 , 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发脾气 , 一些父母会妥协让步 , 答应孩子的要求 。久而久之 , 孩子就学会任性 , 养成通过制造父母情绪上的痛苦和烦躁、来让他们让步的不良习惯 。
如何面对孩子不良行为?
小故事2:
妞妞5岁了 , 有一次爸爸妈妈带她去外面餐厅和亲戚一起吃饭 。饭菜上来的时候 , 因为还有一位重要来宾没到 , 大家都没吃 , 等待人到齐了一起用餐 。妞妞看着桌上的白灼虾很想吃 , 就对妈妈说:“我想吃虾 , 妈妈你给我剥虾仁 。”妈妈说:“等一下 , 我们和大家一起吃 。”妞妞顿时大哭起来 , 奶奶赶紧说:“让孩子吃吧!别等了 。”这个时候 , 妞妞的妈妈有两种选择 , 但是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
选择一:妈妈为了不让妞妞哭 , 就答应妞妞 , 给她吃虾 。但是这样做 , 今后妞妞很可能还会采取类似的做法来达到目的 。久而久之养成任性的习惯 。
选择二:妈妈温和但是坚定地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吃 , 但是我们要等客人到齐后一起吃 。”如果妞妞还是继续哭 , 妈妈可以让她哭一会 , 如果不想影响别人 , 也可以带她出去 , 让她在外面哭够了再回去 。孩子的哭泣 , 是表达负面情绪的一种做法 ,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 , 她将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 采取哭泣之外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 比如用语言表达 。
任性的孩子 , 在父母连续不断地强化了他的不良行为后 , 会变得相当有能量、很熟练很有效地控制父母 , 为了随心所欲达到目的 , 可能会无休止地喊叫、哭闹、发脾气甚至打人 。只有当她得到想要的东西时 , 才会停止这些给别人带来紧张和烦恼的做法 。
面对这样的孩子 , 父母首先要具备足够的心理能量来应对 , 不要为了让自己图一时清净、一见到孩子发脾气就给予满足 , 同时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做法 , 就是打孩子 。打孩子不能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 只会让不好的情绪越来越多 , 而且 , 孩子还会和父母学会以暴制暴 , 不会通过思考和用语言表达来解决问题 。
避免奖励错误的一个有效做法
下面介绍一个避免奖励错误的有效做法 , 这个做法被心理学家称为“故意忽视” , 适用于学龄前孩子发脾气 。这一做法的含义是 , 当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 , 父母不去注意孩子的不良行为 , 把注意力转向别处 。比如孩子趴在地上大声哭闹的时候 , 妈妈在旁边整理书架 , 做出不关注孩子的姿态 。这对于那些想要通过哭闹和发脾气引起父母的注意行为 , 是非常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