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有风险,为何还要接种

各地接连发生的接种疫苗引发事件,让很多人产生了疑问——

疫苗有风险,为何还要接种

文章插图
疫苗既然有风险,为何还要接种?
4月25日是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近日,卫生部发布通知:在4月19日~25日期间开展以“消除麻疹,控制乙肝,你我共参与”为主题的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 。
近年来发生了多起由于接种疫苗引发事件,普通百姓产生了许多疑问,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收集了有关问题,并组织专家解答了这些问题 。
为何接种疫苗事件频发?
疫苗事件增多,直接原因是疫苗接种数量和接种剂次的增加 。接种疫苗出事的概率尽管非常低,但因为目前我国疫苗接种数量很大,小概率事件导致的绝对数肯定会随之增加,大家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 。
以偶合症为例,偶合症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但是最容易出现,也最容易造成民众误解 。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复发或加重) 。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疫苗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发生的偶合率越大 。
如何减少偶合症的发生?
为了减少儿童接种疫苗时偶合症的发生,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 。家长应带孩子到政府部门认定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在接种前应向接种人员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便工作人员判断是否可以接种 。如发现接种后出现可疑情况,应立即咨询接种工作人员,必要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正确处理 。
在接种疫苗之前,家长应特别注意孩子有无急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等情形 。
疫苗有风险为何还要接种?
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远远小于不开展预防接种而造成的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实施免疫前,我国传染病发病率非常高 。自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通过接种疫苗,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万人 。举个例子来说:1992年乙肝血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同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6年乙肝血清学调查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据推算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
从表面上看,预防接种主要是对易感者进行预防接种,在提高个体免疫水平的同时,必然会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有助于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 。当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即使有传染源侵入,由于大部分易感者接种了疫苗,得到了免疫保护,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机会大大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链已被阻断,传播的范围受到限制,减少了传染病扩散和蔓延的可能性 。
相关链接
常用疫苗有哪几种?
【疫苗有风险,为何还要接种】 目前主要使用有10种疫苗,可预防12种传染病:包括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可预防小儿麻痹症),百白破制剂(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乙脑疫苗(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脑菌苗(专供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用),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甲肝疫苗(用于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用于预防风疹) 。
婴幼儿应接种哪些疫苗?
我国目前施行的计划免疫主要是对1周岁儿童进行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制剂、麻疹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及以后的加强免疫,按照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孩子在1周岁以内必须依次打8次防疫针,口服3次糖丸疫苗,在1岁半至2周岁、4岁、7岁时仍需加强免疫,打5次防疫针,服2次糖丸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