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七夕节的时候,人们通常吃些什么?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传统,此外也吃鸡肉,这些食物都和七夕有着不浅的历史渊源 。
一、七夕吃巧食是何由来?
古人每逢七夕,家中必备巧食 。
何为巧食?
巧食,也称巧果,但虽是名称中带了个“果”字,却跟水果没半点关系——因为巧果实际上是指代点心 。
因为点心这种食品,烹制的工艺和流程非常精巧,所以才有“七夕吃巧果能让人变得更巧”的说法流传下来 。
而七夕吃巧果的风俗,最早据说是起源于宋代,由那些品茶论墨的文人雅客们所开创 。
不过,对于这些文人大师们来说,配着清茶吃巧食固然是一件美事,但最美之事,还是当属七夕佳节作对吟诗 。
比如宋代诗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就有对七夕的描绘,意境非常优美: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二、七夕吃鸡肉又有何说法?
除了吃巧食以外,传统七夕还有吃鸡肉的习俗 。
这个习俗倒是和文人们没啥关系,而是在民间、乡间流传更广——因为这项习俗本身就是发源于民间的 。
而“七夕吃鸡”的起源由来,其实比之“吃巧果”还要更接地气一些,因为这个习俗是直接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相关联的 。
“织女牛郎,仙凡之隔,一年七夕,鹊桥相会 。”
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不说家喻户晓,也是老少皆知了,正是传说中七夕节的起源 。
因为牛郎织女每年都只有七夕这一天可以相会,而这一天是从公鸡报晓开始,也至公鸡报晓结束,所以民间就传出了“七夕吃鸡肉,可以让牛郎织女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会儿,从而此后一年都能得到织女的庇佑”这样的说法 。
而七夕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七夕吃巧食、吃鸡肉的习俗,随着时代变迁,正变得越来越陌生,希望大家能重视传统节日,让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延续 。
6.七夕节有哪些食物?
七夕节物古代七夕节期妇女、儿童所吃的和玩的物品 。
宋代时,有油炸的果实(后世称为巧果)、雕有图案的花瓜、水蜜木瓜、双头莲花、泥孩儿“磨喝乐”(也写作“摩喉罗”)、笔砚、针线、蜡制袅雁水禽、田舍人家模型“谷板”及“五生盆”等 。
“磨喝乐”一般为泥娃娃,宫廷中也有用象牙、香木制造的,受到妇女的喜爱,大约与向神乞求生子有关 。
笔砚、针线,则为男女幼童乞巧之物 。
当时,街市上均有出售,以供居民度节 。
北宋时的东京(开封)、南宋时的临安(杭州),由于经济的繁荣,人民的文化生活发达,在七夕期间,均极一时之盛 。
明、清时之节物,大体承袭宋代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妇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尔,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值数千者 。
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 。
又以黄蜡铸为袅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镂,谓之‘水上浮’ 。
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栗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 。
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 。
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 。
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 。
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 。
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 。”宋周密《武林旧事·乞巧》:
- 家庭最管用感冒偏方
- 虾能和鸡蛋西红柿一起吃吗
- 情侣甜甜的动作
- 4岁儿童吃什么菜最有营养
- 马路上的安全
- 孕期干家务的注意事项
- 祖传“生子秘方”真的靠谱吗
- 孕妇生活起居应注意安全
- 一 怎样看药品说明书
- 新疆馕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