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 三 )


除此之外 , 还有“奇恒之腑” , 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 , 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 , 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 , 中医学里的脏腑 , 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 , 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 , 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 , 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
中医学认为 , 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 , 它以五脏为主 , 配合六腑 , 以经络作为网络 , 联系躯体组织器官 , 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 , 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 , 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 , 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 , 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 , 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 , 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 , 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 , 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 , 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 , 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 , 要灌注到心脉 , 才能畅达全身 。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 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 , 所以心血旺盛 , 肝血贮藏也就充盈 , 既可营养筋脉 , 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 , 引起肝血不足 , 则可导致血不养筋 , 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 , 可以扰及于心 , 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 , 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 , 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 , 心主血 , 脾统血 , 脾的功能正常 , 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 , 可导致血不循经 。
4.心与肾:心肾两脏 , 互相作用 , 互相制约 , 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 , 心阳不断下降 ,  , 吕阴不断上升 , 上下相交 , 阴阳相济 , 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 , 若肾阴不足 , 不能上济于心 , 会引起心阳偏亢 , 两者失调 , 称“心肾不交” 。
5.肝与脾:肝藏血 ,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 , 可导致肝血不足 , 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 若肝气郁结 , 横逆犯脾 , 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 , 二者有一定联系 , 肝气升发 , 肺气肃降 , 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 , 肺失肃降 , 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 , 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
7.肝与肾:肾藏精 , 肝藏血 , 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 , 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 , 两者是互相依存 , 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 , 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 , 肝血亏虚 , 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 , 肝失滋养 , 可引起肝阴不足 , 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 , 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