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反思

文章插图
中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指导要点,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在操作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知道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哪些东西不可以溶解,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什么不见了》教案吧 。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知道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哪些东西不可以溶解 。
2、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
3、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
活动准备
【中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反思】1、每个幼儿四个塑料杯、一根筷子
2、白糖、味精、盐、米、沙子、记录表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
2、活动难点:大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现象 。
活动过程
1、小实验:引起幼儿观察、学习的兴趣 。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好玩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
(1)老师出示一杯温水、一些白糖,幼儿观察 。
师:“白糖和水要一起玩游戏了,我们来看一下 。”
老师示范:糖放入温水中,并搅拌 。
(2)讨论:白糖放入水里怎么样了?刚才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师:糖放入水中、经过搅拌,就不见了,溶化了 。
2、幼儿实验活动:分出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哪些不溶解 。
(1)师:“老师也准备一些材料,你们来做一做,待会告诉老师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
介绍操作材料和要求
(2)幼儿进行操作并回答问题
师:“小朋友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出现了什么现象?
(3)幼儿再次实验,并做好记录(一幼儿操作一幼儿记录 )
(4)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分类:可溶解和不可溶解的,并记录下来 。
小结:有些东西是可以溶解的,有些东西是不溶解的
3、师:“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在水里能溶解的?”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用你们学会的方法,回家动手做一做,看看哪些东西是可以溶解的,哪些是不溶解,来学校告诉老师 。”
活动反思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思路清晰,教具准备充分,幼儿积极参与操作过程 。但在演示讲解时,表述还不够清楚 。在幼儿操作时,对幼儿的观察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