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为啥总爱住四川 大熊猫生活在哪里

近些年 ,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赢得无数人喜爱 , 看熊猫成了来四川必不可少的一项行程 。而大熊猫为何总爱在四川“住”呢?采访人员搜索发现 , 现生大熊猫分布的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凉山山系等六大山系 , 除秦岭山系属于陕西省范围外 , 其余五大山系均在四川境内 , 唯有岷山山系尾部深入甘肃南部 。
近日 ,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管理局了解到 , 《四川省志·大熊猫志》中记载了关于大熊猫分布区域的形成及变化 。
分布区域形成
地壳运动形成天然屏障
大熊猫现生种群分布区域 , 集中在西秦岭褶皱带和与昆仑褶皱带的交汇地 。据考证 , 这一区域的主要山地形成于古生代石炭纪到中生代白垩纪 。由于受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等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最为强烈 , 山地形成的时间和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不同 , 导致了自然地理特征上的显著差异 。
秦岭山地形成于老第三纪(距今7000万年) 。由于受燕山运动影响 , 发生地壳变动 , 地面上升 , 形成山地 , 山地的南北两侧地面下降 , 南面形成汉中盆地 , 北面形成关中平原;在第三纪渐新世至中新世之间(距今2600—700万年)地壳再次活动 , 地质上称这次地壳活动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一 , 形成波状起伏的山地、丘陵和草原;到第三纪与第四纪之间的地壳运动(距今250万年) , 被称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二 , 这一次地壳运动以大规模的断裂为特点 , 受其影响 , 地壳发生强烈的差异性断块升降 , 新第三纪造山运动形成的宽谷缓丘状平原被改变 , 秦岭南北断裂 , 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青藏高原断裂 , 青藏高原东缘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
由于三次强烈的构造(造山)运动 , 使青藏高原由上新世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升高到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高原的隆起 , 一方面导致了亚洲季风环流的巨大改变 , 使中国东部与南部自中更新世以来一直处于比较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环境之下;另一方面又加剧了西北内陆的干旱与沙漠化 , 进而促进了中国三大气候区域(青藏高原及邻近的高寒区、西部干旱区和东部季风盛行区)的形成 。此外 , 青藏高原的隆起可能影响到了全球性气候波动频率的转型 , 促进了中更新世以来大致以10万年为周期的冷、暖期交替循环的形成 。
从大熊猫的系统演化历史来看 , 中新世之末为大熊猫类的始发期;早更新世的大熊猫小种处于大熊猫类系统发育中的成长阶段 , 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更新世中晚期 , 大熊猫巴氏亚种空前繁盛 , 但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季风能够深入的地区 。总之 , 在大熊猫系统演化的历程中 , 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及其所导致的高寒环境 , 成为了大熊猫分布范围拓展的天然屏障 。另一方面 , 更新世冰期时青藏高原的存在 , 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西北寒冷气流向东南部区域的推进 , 高原隆升在中国中西部所形成的各种复杂地形、地貌等为更新世冰期时大熊猫的持续生存提供了各种可能的避难所 。因而在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及秦岭南坡中段成为了现生大熊猫的最后栖息地 。
现生大熊猫分布区域 , 位于中国地势三大阶梯的第二阶梯 。这种反映地壳差异性的构造运动的“阶梯式”地形 , 主要是受东西向及北东向两级构造线的影响 。山脉排列几乎与地质构造走向一致 。这些山体所组成的空间分布格局 , 呈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而秦岭则横亘于该区北缘 , 成为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 。它既阻挡了北来寒流的入侵 , 又有利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深入 , 从而导致自然景观的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过渡交替 , 也使秦岭南北坡气候迥然不同 。南坡属于北亚热带 , 北坡属于暖温带 , 是华中、华北、华西植物区系成分交汇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