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高吃什么药好( 二 )


一些药物主要通过改善微循环而改善肝功能 。如酚妥拉明、山莨菪碱、前列腺素E1(PGE1)、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硝苯地平、藻酸双酯钠(PSS)和蝮蛇抗栓酶等 。山莨菪碱还有激素样欣快作用和镇静作用,在短期内能改善临床症状、调节神经和体液免疫功能 。PGE1可以抑制磷酸脂酶对肝细胞的破坏;抑制TNF释放,从而保护肝细胞;可以解除核内组蛋白对DNA合成的阻遏,促进肝细胞再生;可能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能纠正免疫功能紊乱,减轻肝脏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 。
肝素还可以改善胆汁黏稠度,有利于胆栓的溶解和胆红素排泄 。
从鲨鱼肝中提取的角鲨烯,具有类似于红细胞摄氧的功能,生成活化的氧化鲨烯,改善机体的氧化-还原反应,使肝细胞再生和胆汁分泌功能改善 。
1.1.2 增加胆红素代谢药物 此类药物的代表为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其主要机制为:诱导肝内Y和Z蛋白形成,促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诱导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合成并增强其活性,提高肝细胞对胆红素的结合;增强肝内毛细胆管膜上的Na+/K+-ATP酶活性,加速胆红素运输;加速胆固醇变为胆汁酸,改变胆汁酸成分,促进胆汁排泄 。
1.1.3 增加胆红素排泄药物 此类药物根据其作用部位,可分为两类,分述如下 。
(1)增加胆红素从肝脏排入胆道及进一步排入肠道此类药物既可以直接促进胆汁中的胆红素排泄,还可以通过稀释胆汁,冲刷胆道,改善胆道淤积,利于胆汁排泄,分为利胆剂和增液利胆剂两种 。前者如丙谷胺可以促进胆汁成分分泌;后者如去氢胆酸只促进水分分泌,而不能增加胆汁成分 。研究还发现,肠道内胆盐缺乏时,肠道菌群变化,黏膜完整性缺乏,易发生细菌移位〔4〕 。
从这个角度看,利胆药还可以减少肠道细菌移位,降低黄疸并发感染的几率 。
苯丙醇、曲匹布通、亮菌甲素和羟甲香豆素等药物能松弛胆道口括约肌,促进胆汁和胆结石的排出,减轻黄疸 。
其他利胆药,如环烃氧醛酸、氧甲基烟酰胺和保胆健素也有利胆保肝的作用 。
还有一些利胆药具有非胆系作用 。如熊去氧胆酸(UDCA)可通过中和疏水性胆汁酸、增加亲水性胆汁酸、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抑制及调控肝细胞凋亡等途径改善免疫功能,减轻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的免疫损伤 。亮菌甲素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
(2)增加胆红素排出肠道,减少其肠肝循环此类药物通过导泻通便或者吸附作用,促进胆红素从肠道排出,阻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重吸收,从而减轻黄疸 。如大黄、乳果糖、硫酸镁、甘露醇、活性炭和考来烯胺等 。
大黄还可促进胆囊收缩和胆管舒张、疏通肝内胆管和微胆小管内的胆汁淤积,从而促进胆汁分泌;大便次数增多,可排出有肝毒性的吲哚等物质,保护肝细胞;大黄能调节PGE合成,从而改善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有利于肝脏的修复和再生 。乳果糖可降低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5〕 。硫酸镁还可以反射性松弛Oddi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出 。
1.1.4 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黄疸的常用药,尤其是胆汁淤积性黄疸 。常用的包括地塞米松、泼尼松和泼尼松龙 。其消退黄疸的主要机制是:减轻门脉区和毛细胆管的非特异性炎症,利于胆汁的排泌;改善全身毒性反应,阻止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减少肝细胞免疫损伤;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组织损害;减少血红蛋白分解,减少胆红素生成 。
疗程不宜过长 。
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增加肝细胞环腺苷酸(cAMP)的浓度,促进DNA及蛋白质合成,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 。胰岛素能促进线粒体产生ATP,改善能量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