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高吃什么药好( 三 )


1.2 中药 黄疸的发生多因湿热疫毒侵犯中焦脾胃,损伤肝胆,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致身目发黄,因此多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为主要治疗方法,兼顾活血、化瘀 。
一些临床常用的中药注射液,如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苦黄注射液等,有一定的退黄效果 。
保肝退黄药物种类繁多,实际应用中宜个体化 。不同原因导致肝损伤和黄疸的机制不同,选择药物各有不同 。甘草酸制剂适应证较广,可用于不同原因肝损伤;针对酒精性肝损伤,宜选用抗氧化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针对胆汁淤积性黄疸,宜选用UDCA,如果效果欠佳,可以试用腺苷蛋氨酸和糖皮质激素等 。另外,药物宜精不宜多,避免过多药物加重肝脏负担 。
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治疗黄疸各有所长,在临床实践中应有机地结合 。已经有很多临床试验证实了将两者联合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
2 研究进展
随着对黄疸发病机制了解的不断深入,治疗黄疸的药物将越来越丰富 。
2.1 促进血清胆红素代谢和排出 胆红素氧化酶(BOX)能促进血清中过多的胆红素转化成水溶性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 。外源性给予BOX有助于减轻黄疸 。
1988年Kimura 发明的聚乙二醇胆红素氧化酶(PEG-BOX),半衰期延长至5小时,抗原性明显减弱,拥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Toshinori Kamisako〔6〕发现,PEG-BOX可以直接降低外周血和肝脏组织中的胆红素浓度,通过增加肾脏排泄降低外周血胆汁酸浓度继而改善肝脏能量代谢 。PEG-BOX还可以通过降低TXB2/6-keto-PGF1α(6-酮-前列腺素F1α)比率而改善肾脏血流灌注,改善肾功能 。
2.2 应用免疫调节剂减少细菌移位 如前所述,黄疸时(尤其胆汁淤积性黄疸)细菌移位增多,感染几率增加 。感染可加重黄疸 。减少细菌移位有助于黄疸的消退 。Minetoshi〔4〕对胆总管结扎术后小鼠研究发现其细菌移位增加,而口服OK-432能减少细菌移位 。OK-432是化脓性链球菌经过热和青霉素处理后的冻干粉末,作为免疫调节剂,过去常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 。
它可以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2(IL-12)、IFNγ和集落刺激因子(CSF),从而激活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因此,它可以激活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而调节细菌移位,减轻黄疸 。
2.3 减少机体损伤
2.3.1
调节一氧化氮(NO)生成 Wei Tu等〔7〕对小鼠梗阻性黄疸模型研究发现,胆总管结扎术后第1天即出现NO生成增加,而胆红素和转氨酶在第3天才增高 。这说明NO过多生成早于肝损害 。
进一步研究发现是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增强导致了NO过多生成,而不是NOS数量增加 。NOS活性增强的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是黄疸促进NOS酪氨酸磷酸化或者促进底物L-精氨酸转运 。过多的NO影响线粒体功能,细胞内ATP含量下降,影响肝脏能量代谢 。加入NOS抑制子NG-甲基-L-精氨酸(L-NMMA)后,避免了细胞内ATP含量下降 。因此适当调节NO生成可能有助于改善肝脏能量代谢,减少肝细胞损伤 。
2.3.2 促进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70)表达 黄疸导致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激活包括Kupffer 细胞在内的巨噬细胞产生IL-6,这是机体损伤的重要机制 。Yuh Fujiwara等〔8〕发现,IL-6的产生与HSP70的表达负相关 。因此促进HSP70表达,下调IL-6的产生可能可以减轻肝细胞损伤 。
2.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 Eglin
C(一种弹性蛋白酶抑制子)Yoshiaki Shimizu等〔9〕 研究发现,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被强烈地“预处理”而具备了损伤内皮细胞的能力,在黄疸解除时中性粒细胞激活,黏附到血管内皮细胞上并释放超氧化物和蛋白酶等细胞毒性因子,尤其是超氧阴离子和弹性蛋白酶 。这些细胞毒性因子损伤内皮细胞,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血栓调节素释放明显增加,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