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不该给孩子用偏方

让人难以取舍的偏方
医生,我听说癞蛤蟆能治癌症,这是真的吗?
其实,虽有研究说癞蛤蟆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但它毕竟是有毒的,杭州就曾有个54岁的癌症男子,因听信该偏方连吃三天癞蛤蟆,导致中毒身亡 。而桑叶泡茶不仅减不了肥,过量食用还有刺激消化道等副作用 。
近几年,以“偏方”为主题的书籍也赶上了全民养生保健热,美容、慢性病等内容均有涉及 。一本名为《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的书在今年5月才出版,但目前已高居当当网保健、心理健康类书籍畅销榜榜首 。该书作者是位针灸科的主治医师,却对皮肤科、五官科等疾病开出了方便又“高效”的“偏方”,书中很多内容都是套用了现代医学,与书名并不相符 。专家翻看着采访人员带去的这本书说:“打着‘偏方’的幌子吸引眼球 。这种书就不应该让它出来!”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对偏方的立场大概可分成三类:第一是积极拥护者,身体不适先找偏方;第二是严重抵制者,将“偏方”直接与“不科学”、“忽悠”划等号;第三则是谨慎对待者,他们在“信”与“不信”之间游离,一般不会轻易使用 。
【家长该不该给孩子用偏方】 到底什么是偏方?
李忠教授认为,中医意义上真正的偏方,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对特定人群有效的方子 。偏方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是中医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它并不是中医治病的主流 。
实际上,主流医学界对偏方并非一味排斥,甚至有个别偏方经过漫长的时空洗礼,由“偏”转“正”,被药企开发成药品走上了主流 。比如,西瓜霜含片就是源自清朝名医顾世澄的一剂偏方;阿司匹林的诞生则与柳树皮能退热的发现有关 。李忠认为,偏方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日常生活中总结的 。如萝卜平气、艾叶驱蚊等等,这些是解决日常问题的小方法 。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要视个人体质、具体情况而定 。
古书或民间流传的 。此类偏方年代久远,且存在地域差异等问题,有些已被淘汰,但有些仍在发挥作用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医师黄金昶教授就爱用古书上的“蜜煎导法”治疗便秘 。而用麸子、乌头等治疗风湿病在南方会有效,到了北方则会“水土不服” 。
商业炒作,纯属杜撰的 。这几乎是目前广大百姓接触最广的,主要来自网络、书籍等宣传炒作 。譬如有本肿瘤方面的偏方书籍,里面均是个案记录,却未见一个病理诊断报告、具体治疗过程,科学性无从谈起 。
李忠、黄金昶均指出,有些真正意义上的偏方在临床还是能解决一些问题的,但他们只会在判断无害的前提下谨慎使用,并根据经验去尝试和总结,而不是随意给患者使用 。
要科学治疗 尽量不要迷信偏方
“中国人对偏方有点太迷信了!”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吴海云教授说 。其实,偏方在国外也曾流行,不过近几百年来,他们通过对偏方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是无效的,而我国这项工作尚未受到重视 。令专家担忧的是,“中医偏方”已成商家牟利的幌子,他们以“一招见效无需上医院”、“治愈”绝症等口号,将病人拉离正规治疗的轨道 。那么,面对各种渠道而来的“偏方”,你该如何对待呢?听听专家的建议吧 。
偏方尽量别信 。李忠、吴海云等专家表示,多数偏方是没有效果的,即便有效也不会有宣称的那么“神奇” 。如果没有中医理论或科学依据证实,就应保持慎重 。
确诊后要到正规医院治疗 。现代医学对很多疾病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法,以高血压来说,已有不少降压效果不错且副作用小的药物,有些患者轻信偏方,反而耽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