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二 )


常见的慢性失血还可由于胃肠道畸形、膈疝、息肉、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钩虫病、鼻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少女月经过多等原因 。
5、其他原因 长期腹泻和呕吐、肠炎、脂肪痢等,均可影响营养的吸收 。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好,也能造成缺铁性贫血 。
(二)发病机制
1.铁的代谢
(1)铁在体内的分布:体内大部分铁主要分布在血红蛋白中 。少量存在于肌红蛋白中,两者占体内铁总量的60%~70% 。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血浆中运输状态中的铁,仅占极小部分 。其余30%~40%的铁则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骨髓、肝、脾、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 。
(2)铁的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 。外源性铁主要来自食物,含铁较多的食物有猪肝、猪血、禽血、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等,其次为各种肉类、蛋黄、肾脏、菠菜、高粱、小米等 。内源性铁主要来自更新破坏的红细胞 。这种衰老红细胞经机体网状内皮系统消化降解的铁可被重新利用 。
(3)铁的需要量:初生新生儿体内铁的总量大约为0.5g,而成人大约是5g 。为了满足小儿的正常发育,需要每天吸收0.8mg的铁 。此外,小儿在正常发育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消化道、皮肤、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而丢失一部分铁 。因此,一个15岁以内的小儿每天从食物中吸收的铁至少需要1mg才能满足铁的正平衡 。对于一个已有正常月经来潮的女孩来说,每天的铁摄入量尚需适当增加 。
(4)铁的吸收:通过食物摄入的铁是满足小儿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重要来源 。通常,小儿每天食物中所含的铁量8~10mg,大约仅10%(约1mg)的食物铁可被吸收 。铁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部分借助于位于十二指肠中的几种辅助铁吸收蛋白 。低价铁(二价铁)较高价铁(三价铁)容易吸收 。食物中的铁一般为三价铁 。适量胃酸的存在对铁的吸收颇为重要,它们能将食物中的三价铁转化成二价铁;维生素C能将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而有助于铁的吸收 。由于人体铁极少排泄,因此,铁吸收的调节是维持体内铁平衡的主要机制 。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控制铁吸收的能力,它们可根据体内铁的需要程度来增减铁的吸收量 。铁的吸收效率因食物种类不同而异,大多数素食中的铁吸收效率较差,平均仅5%左右(1.7%~7.9%),而黄豆、肉类和血红蛋白中铁的吸收效率可高达15%~20% 。
从食物中所吸收的铁有两种去向,其中一部分铁吸收后进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内,与其中的去铁蛋白(apoferritin)结合而形成铁蛋白;大部分吸收铁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并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transferrin)结合而被转运 。
(5)铁的转运:被吸收的二价铁进入血液循环后又被氧化成三价铁,并与转铁蛋白结合 。通常,二分子Fe3 需一分子的转铁蛋白 。与转铁蛋白相结合的铁称为血清铁(SI) 。SI被转运至骨髓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胞浆内,80%~90%进入幼红细胞的铁被线粒体摄取,并与原卟啉Ⅸ结合形成血红素,血红素再与珠蛋白结合而成血红蛋白 。
转铁蛋白存在于血浆β球蛋白组分中,是一种糖蛋白,主要在肝脏中合成,在465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 。转铁蛋白分子的表面有许多铁结合位点,在正常情况下,仅1/3的转铁蛋白铁结合位点被铁结合,换言之,转铁蛋白铁结合的饱和度仅33.3% 。转铁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为骨髓造红细胞提供原料 。它们将所结合的铁通过位于幼红细胞膜上转铁蛋白受体(TfR)的协助下转入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内后,在胞质低pH(5.5)条件下,转铁蛋白迅速释放出铁,而转铁蛋白本身又回到血浆中重新执行运铁的功能,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转铁蛋白的血浆半衰期平均为9(8~10.4)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