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不正确教育“好心办坏事”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为对孩子太好,什么都不放心,担心安全,担心健康问题,但这些担心躲过和过分的溺爱,不一定是好事 。那么,父母要警惕自己哪些方面会“好心办坏事“呢?
“好心办坏事”1:害怕孩子之间的小争抢

家庭不正确教育“好心办坏事”

文章插图
案例:陈规带着妻儿回老家,当大人们一起聊天叙旧时,儿子也和小伙伴们玩成一片了 。可不一会儿,院子外就传来儿子的哭声 。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家伙是因为和别人争玩具给闹的 。陈规妻子边哄边说:“他们是野惯了的孩子,你怎么能和人家抢东西呢?”
点评: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常常会叮嘱:别和人家抢 。因为他们都想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去抢;另一方面则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 。实际上,懂得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 。可以尝试告诉孩子,属于自己的不妨争回来,自己喜欢的不妨去争取,但不能不择手段 。如果孩子连争抢的本能都不具备,连争抢的勇气都没有,长大以后,面对竞争,谁又会去帮他争取呢?
“好心办坏事”2: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担心
案例:有个朋友的妻子,为了方便给楼顶上的花草浇水,她在楼台旁边搭了个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这个小木凳上浇水 。一次,她刚提上水准备上凳子浇花,却发现4岁的女儿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这可吓坏了母亲:“哇,孩子快下来!”
点评:中国式的教育是家长处处呵护、担心孩子受一点伤,结果使孩子弱不禁风,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如果你连爬上一张矮凳子这样的主动权都不交给她,那么以后她做什么都是战战兢兢 。
“好心办坏事”3:过分强调“赢”的观念
【家庭不正确教育“好心办坏事”】 案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岁多的儿子一块下跳棋 。徐航不经意的一步棋,让胜利已成定局 。这时候,儿子可不乐意了,看到小家伙哭丧着脸,徐航才回过神来:“哦哦,我下错了应该是放这里的 。”随着他的悔棋,战局马上改观,儿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
点评:在每次孩子们有比赛时,最激动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参与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例如帮他们钻空子,帮他们出主意,提醒他们正确答案……事实上,父母对输赢观念的强调,更容易让孩子处在输不得的处境之中,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把成功看得过重,从而让心理变得脆弱 。
“好心办坏事”4:立即满足孩子的愿望
案例:清晨,妈妈走进房间:“起床了,兵兵 。快穿衣服 。”说着,妈妈拿起一件绿色的衣服 。“不,我要穿那件黄的 。”“好,好,穿黄色的 。”“兵兵,穿运动鞋 。”“我不穿,要那双会发光的 。”“好,好,穿发光的鞋子 。”“星期天去看爷爷,好吗?”“不,我要去儿童乐园 。”“好,好,去儿童乐园 。”
点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有很多父母通过对孩子察言观色来了解其愿望,并立即给予百分之百的满足 。这会使孩子从童年时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会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争取到 。所以,如果对孩子的愿望一流露,就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就会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魅力 。
“好心办坏事”5:“主动”帮他分辨是非
案例:刘君的儿子和一个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来说,家里只有一个苹果了,给谁吃?按照刘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儿子小,这苹果应该让给小弟弟了 。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君的儿子却说,把苹果分成两半,我要小半儿的,弟弟要大半的 。这真让所有大人大跌眼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