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发病率有增无减

孤独症的患儿似呈增加趋势 。例如,以前每月接诊仅一二例,现在则五六例 。
儿童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 。该病男女的发病率差异显著,男女比例大约是4∶1 。而在我国,男女患病率的比例更为悬殊,约为6∶1到9∶1之间 。患上孤独症的儿童在外貌上与正常孩子无异 。
患病寻因

儿童孤独症发病率有增无减

文章插图
遗传因素和胎儿宫内的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如果妈妈在怀孕头三个月出现病毒性感染,那可能要考虑是否要这个小孩 。在分娩时也要减少一些有害的因素 。而婴儿出生时曾缺氧窒息,或得了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
育儿环境的改变,对孤独症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许多妈妈对婴儿缺乏沟通,只是抱着孩子,没有情感上的交流 。父母应该经常对幼儿说说话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一些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把幼儿留在家中 。而保姆因为忙着家务事就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 。幼儿整天只对着电视,缺乏与环境的正常沟通 。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就变得迟缓 。可以说,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就是家长的问题 。
三种症状
据某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的朱冬生博士介绍,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
“交流障碍”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其实是儿童社会交往的质的损害 。患病儿童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甚至与父母没有特别的情感 。他们婴儿期就不喜欢拥抱,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总是独自玩耍 。他们在运用身体语言方面也同样落后、较少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拒绝 。而且他们通常很少表现出喜怒等情绪 。
“语言障碍”一些家长因为儿童到两三岁时语言能力低,才来看医生的 。语言障碍可表现为多种形式 。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 。
患儿的语言障碍,直接影响了他们思维、智力和认知方面的正常发展 。
“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一般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单一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 。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或只爱听某一首乐曲,例如一个两岁多的病儿,对一块砖头深感兴趣,连晚上睡觉都要抱着 。
除了以上的“三联症”,患儿还有智力异常、感觉异常等一些表现 。有些患孤独症的孩子在某方面大大超前,但其他方面却一团糟,被称为“白痴天才” 。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如数字和年代等 。他们对音乐也有特别的兴趣 。大多数的孤独症儿童存在感觉异常 。
治疗与训练
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大多采用药物治疗和教育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不过药物并非是治疗的根本,治疗孤独症应主要采用教育训练 。教育训练,只要是感觉统合训练 。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这对于减少患儿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医生会根据患儿的情况,训练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 。或者为病儿的父母上课,让他们学习医护人员是如何与孩子接触,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积极的帮助 。
【儿童孤独症发病率有增无减】 对于孤独症,最好是“防重于治” 。朱博士说,比较多的孩子是2岁多时诊断出孤独症的,最早也是一岁多发现,到了三四岁才发现已经有点晚了 。1岁以前能发现孤独症的很少 。对此,家长可以带幼儿到医院的早期教育门诊做定期的心理保健监测 。此外,幼儿园也可以请医生开设相关讲座,使老师提高对孤独症的认识 。这对及早发现和治疗孤独症有积极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