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江湖上流传的带娃方法,竟然都不如爸爸的自成一派

翻翻儿童绘本,表达父子亲密关系的书总是令人心生感动。但要说到带娃的不易,现实中流行的话题又是“丧偶式育儿”,批判爸爸对育儿工作袖手旁观的声音似乎远多于对爸爸的赞颂。在新京报小童书微信群里,偶尔有爸爸跳出来说话,就会有妈妈出来对“别人家的爸爸”投以羡慕。如果谁再把话题往下接一接,很快群风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对爸爸的讨伐。
妈妈们的委屈是可以理解的。从古至今,家庭里的父亲更像是一个象征或摆设。但如今,文明社会的进步不断挑战着传统的父权制,爸爸们也逐渐意识到,他们很难仅凭“我是爸爸”就获得孩子的尊重,孩子也决不会轻易服从没有参与自己成长的爸爸。事实上,在妈妈圈子以外的地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爸爸在主动加入育儿大军中。
观察爸爸育儿,会发现他们与妈妈的方式很不相同,母性会驱使妈妈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想把自己变成各个领域的超人,而爸爸则擅长带孩子进入自己的世界里,把他们感知到的现实讲给孩子听。妈妈的唠唠叨叨,爸爸可能就是寥寥几句话。
这个父亲节,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来细看一下爸爸的育儿思路。我们联系到了三位普通的爸爸,他们分别是下文采访中的刘爸、熊猫爸爸和蚂蚁。
他们学历各有高低,人生履历和育儿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采访中能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点:他们不因育儿书里的说教就怀疑自己的育儿能力;他们都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育儿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教给孩子,这样最直接,也最简单;他们不爱打听别人是怎么育儿的,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快不快乐;他们不焦虑,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未来也有多种可能。
总的来说,他们不讲理论,只用本能育儿,他们也符合《父性》这本书里对好爸爸的定义:要做一个好父亲,除了“我有欲望,但要克制欲望”以忠于家庭,还需要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为他做出一个好榜样。
以下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育儿故事,也许对释放育儿的焦虑有些许启发。
采写 | 申婵
养育孩子与管理公司挺像
受访者:刘爸儿子:12岁
我儿子今年12岁,要准备上初一了。在一些育儿群里,我也经常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经验,其实我工作很忙,并没有大把时间陪伴孩子,我认为在陪伴孩子上,“以量取胜”若不行,也可以想办法做到“以质取胜”。
搭建兴趣的脚手架
儿子小时候,我把陪伴他的时间用在画画和做手工上。我一有空就“带”着他画画,而不是“教”他画画,我没有把画画当成一种需要刻意辅导的技艺,而是当成我们父子俩一起做的游戏,当成表达自我、交流甚至学习的工具。
遇到开心的事情,把心情画下来;向姥爷抗议时把抗议画下来;阻止谁偷吃他的食物时把警告画下来,英文单词的意思也可以画下来……不论是写一个故事还是表达一种思考逻辑,都是用画画。在他从小到大的绘画作品中,从画一幅需要我解释旁人才能看懂的稚嫩的画,到旁人看一眼就能明白画的是什么并连连表示赞叹的笔锋成熟的画,这12年中,积攒了20本画着各种人物和场景的画本儿,他也一路习惯并娴熟地把画画变成了表达内心情感与愿望的一个出口。
江湖|江湖上流传的带娃方法,竟然都不如爸爸的自成一派
文章插图
左图:把英语单词画下来。右图: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上的自画像。
为了鼓励和支持他画画,我在他6岁的时候把他的画儿做成了明信片,带着他在三里屯路边摆摊售卖,遭到保安的驱赶后,又转战麦当劳,后来又转战朋友圈。我认为坚持做这件事很有意义,卖多少钱不重要,但在麦当劳推销很需要勇气,这个过程中我们俩都很受益。而且通过售卖,他也体验到了创作能带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