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录和清史稿的区别 清史稿为什么不叫清史( 二 )


然而仅仅过了半年,赵尔巽不得不迫于形势,又以“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为由,仓促决定正式刊印清史 。

清实录和清史稿的区别 清史稿为什么不叫清史

文章插图
此消息一出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很多学者认为清史稿问题很多,主要是:原稿繁杂,颇为费事;引用笔记野史过多,与官方记载多有出入,不少原稿尚需进一步修正重写;
书法体例也尚未划一,其他如《食货志》等也需进一步更正 。更因没有一人通阅全稿,其中重复、遗漏、抵牾之处更无从得知 。
《清史稿》之问世与争议应该说清史的纂修还是比较仓促的,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短时间内是不应该刊印出版的 。但是赵尔巽却坚持要刊印,他还说:“吾不能刊清史,独不能刊清史稿乎!”
不久赵尔巽卧病不起,刊印清史稿之意愈切 。是年赵尔巽病故,由柯劭忞代理馆长,袁金铠总理发刊事宜,金梁任校对 。
然而,柯劭忞与袁、金两人不合,加上金梁又怀有个人目的,对《清史稿》的发刊急不可待,根本就未加详细校对还私自偷改史稿,随印随发 。
1927年12月,《清史稿》开始陆续发行,问世后多遭非议 。
1929年故宫博物院《清史稿》审查委员会提议南京国民政府严禁发行,其理由是:反对辛亥革命,蔑视辛亥革命牺牲的先烈,反对汉族等等 。
不过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意见,认为《清史稿》虽不完善,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们主张将一些有碍之处进行修改,或主张发行一部分章节 。
1935年,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汪精卫以《清史稿》关系学术甚大,待正式勘定后再行刊印 。本来原定是八年之后完成,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
1942年,上海联合书店将《清史稿》刊印,对关内本和关外本的主要不同之处,分别有所取舍 。
1977年,中华书局以关外本、关内本二次本为工作本,参考前一次的刊印本,分段标点排印,并对其中的明显错误,做了校改 。
《清史稿》的总体评价《清史稿》的编修者,原本期望将本书修成一部“萃一代人文之美,为千秋信史之征”,“与以往二十四史同昭垂鉴于无穷”的巨著 。
然而事与愿违,实际上是未加修正的“未成之书”,只得仿《明史稿》之例,名其书曰《清史稿》 。
由于《清史稿》的纂修者,不是承袭历代修史的宗旨,而是出于图报先朝,自命为本朝修史,一反历代修史的成例,尊清室而抑民国,开创了为前朝修史绝无仅有的先例 。
开馆之初,赵尔巽、于式枚等,开宗明义就为《清史稿》定下了基本准则,即“我大清定鼎二百余年,厚泽深仁,休养生息,上无失德之君,下无抗命之臣,固属前代所希有 。
【清实录和清史稿的区别 清史稿为什么不叫清史】而武功赫奕,开疆拓土,文教昌明,轶唐绍汉 。急宜及时记载,足以信今传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