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风俗 七夕节日的风俗有哪些( 二 )


宋朝之后,七夕节进一步发展,节日气氛非常浓厚 。宋朝的妇女们除了陈列瓜果、穿针乞巧之外,还会在七夕时用水浸绿豆、小麦,生芽数寸,以红蓝丝绳束之,称为种生 。
此外还在庭院中盖彩楼,称为乞巧楼 。孩子们在七夕也可以参与乞巧活动,男孩乞聪明,女孩乞巧 。
七夕从传统的女性节日转变为情人节是文人的功劳,历朝历代将七夕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诗篇风起云涌,光是唐代就留下了八十多首以七夕为题的诗,宋朝更是超过了两百首 。
随着诗词的流传,牛郎织女的"自由恋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美好的光芒,于是,之前的一些乞巧习俗就渐行渐远了,渴望爱情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得以传承了下来 。
到了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七夕将穿针习俗变为丢巧针,乞巧时间也从晚上变成了正午 。
女子乞巧时,将装满水的碗放在正午的阳光下,再将绣花针放在碗里浮起来,如果针在水中的影子如花似云,或呈鸟兽形,就认为"乞得巧";如果影子粗笨似槌,或弯曲不成形,就认为"乞得拙" 。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风俗 七夕节日的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传统习俗
  • 乞巧
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 。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朝,《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 。
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士民之家皆效之 。"
  • 拜织女
织女在民间传说中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每到七夕时,少女、少妇们都会约上自己的三五好友一起拜织女 。
仪式是: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茶、酒、水果、鲜花等祭品,再放上一个小香炉 。
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女和少妇们提前斋戒一天,沐浴好,准时到主办人的家里来,焚香礼拜后大家在桌子前围坐好,一边吃花生、瓜子等零食,一边对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 。
比如希望长得漂亮或者嫁个如意郎君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默祈祷,一般玩到半夜才会各自散去 。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风俗 七夕节日的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 拜魁星
魁星,又称奎星,和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奎宿为星官的名称,为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认为他是主管文运的神,遂对其加以崇拜 。
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 。因为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 。
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 。
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的图像 。如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 。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 。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魁星生日" 。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定要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