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为什么是国粹 传统京剧介绍 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后世公认的较完整的戏曲(戏剧)样式出现在宋代,但其萌芽在远古时代的乐舞仪式中就出现了 。
宋元至明清时期,杂剧、南戏、传奇等相继繁盛,各地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戏曲声腔 。到清康熙、乾隆年间,除昆山腔、弋阳腔等继续流行外,又有许多新兴的地方戏曲出现 。
诸腔杂陈,分属不同的声腔体系,后来统称“五大声腔”,即昆腔、高腔、弦索腔、梆子腔以及皮黄腔 。乾隆年间,剧坛出现了所谓“花雅之争”的局面,为后来京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
徽班进京与京剧的形成
“花部”与“雅部”之争推动了各种声腔艺术融合 。所谓“雅部”,即指宫廷和士大夫推崇的昆腔;所谓“花部”,也叫“乱弹”,即指其他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
当时的很多戏班根据观众的欣赏习惯和趣味兼演各种声腔,京剧就是在这种诸腔汇集、逐步融合的条件下出现的新剧种 。
它是由江南入京的徽班,以徽调吸收汉调,又接受昆腔、京腔、梆子腔等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
从徽班进京与兴盛开始,到徽调与汉调相互融合,再到“老生三鼎甲”等代表人物出现,最终确立了以皮黄腔为主的北京地方新剧种 。
徽班进京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清高宗弘历八十寿诞,浙江盐务派在扬州演出的三庆班入京贺寿 。三庆班是原来唱二黄调的安庆徽班,时称“三庆徽” 。
在扬州与各种声腔一起演出时,又逐渐吸收了其他声腔,如秦腔、京腔等的成分,因此,三庆班已经是一个杂演各种声腔的戏班了 。
当时的北京剧坛,秦腔、京腔、二黄腔等已经流行,所以浙江盐务投其所好,选了擅长三种声腔而尤为出色的三庆班入京 。
【京剧为什么是国粹 传统京剧介绍 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三庆班入京后,果然以其强大的阵容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北京观众的普遍赞誉,时人有记载称之为“京都第一” 。

京剧为什么是国粹 传统京剧介绍 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故宫畅音阁
继三庆班之后,又有四庆徽、五庆徽入京 。1795年(乾隆六十年)后,陆续还有许多南方戏班入京 。当时入京的众多班社,在北京剧坛上角逐一番后,有些渐渐衰落,有些则持续兴盛 。
为在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中胜出,这些班社大多兼演昆曲和乱弹诸腔 。至嘉庆、道光年间,徽班在北京剧坛愈加兴盛,成为花部乱弹的一支劲旅 。
道光年间,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提到“京师梨园四大名班,曰四喜、三庆、春台、和春”,这就是后人所习称的“四大徽班” 。
这四大班社并非同一时间入京,入京时也不一定全出自安徽、以唱二黄腔为主,只是后来安徽人入京逐渐增多,加入了这些班社,经过演变发展后,逐渐成为徽调名班 。
如四喜班开始时以唱昆曲为主,昆曲失势后,才慢慢变成以唱秦腔和二黄为主 。
徽汉合流与“老生三鼎甲”嘉庆、道光年间,徽班在北京兴盛之时,又有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来北京搭徽班唱戏 。
道光年间,在北京观众中很有影响的汉调艺人有余三胜、王洪贵、李六等,其中余三胜对后世发展影响较大 。
余三胜(1802年—1866年),湖北罗田人,他的演唱风格抑扬婉转,流畅动听,能“融合徽、汉之音,加以昆、渝之调,抑扬转折,推陈出新”,对京剧皮黄腔的形成有很大贡献 。
余三胜与稍晚的张二奎、程长庚并称为“老生三鼎甲”(又称“老生三杰”“前三杰”),是徽调与汉调相融合,又吸收昆腔、高腔、梆子等诸腔杂调,衍变为京剧时期的代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