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创作怎么做,创作思路及编辑详解?

1、词汇力
作家村上春树说过,他的脑中有一个“大型档案柜”,里面储存了各式各样的信息,当他写作时,可以随意提取,十分轻松 。
词汇,则是这“大型档案柜”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
不仅是村上春树,还有许多作家,都有这样类似的说法 。
比如史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就说道,文字工作者应该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工具箱” 。
里面陈列着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修理工具,在你的文章需要打磨的时候,随时可以派上用场 。
因此,一个内容创作者,更要有勤于做笔记的习惯 。
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不管是有趣的人物、事件,还是俏皮、诙谐的句子,令人感动的故事等等,只要你感到有意思的都可以记录下来 。
而词汇,又分为动词、名词、副词、形容词、拟声词等,但在文案创作中应该怎么去使用这些词呢?
动词
动词,是文案的脊梁 。巧用动词,可以活跃文案 。
名词
名词的精髓在于比喻,商业文案,必须找到本体和喻体的关联 。
副词
文案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副词 。
形容
形容词通常只起到修饰作用,精炼的文案亦少用形容词 。
拟声
巧用拟声词,能让文案更加有趣 。
有位作家说过,“一个创作者,应该要拥有一种固执,它驱使你想方设法让文字变得更美、更有趣,而不是满足于搬运和堆砌 。”
精彩的文案,不矫揉,不故弄玄虚,更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承载着创作者精准的洞察 。
2、画面感
关于画面感,我说个最简单常见的例子 。
现代生活中,相比于书籍,为什么大家对于电视剧一类的影视作品以及短视频,更容易接受和沉浸呢?
原因显而易见,视频的画面感明显强于书籍 。看书,读者需要先读,再通过文字的描述去想象,才会在大脑中产生画面感 。
而视频就直接给用户呈现画面,不需要想象,甚至不需要思考 。
文字抽象,画面具象 。
画面感越强,用户就越省力,作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就越小,这就是画面感 。
那么,文案怎么塑造画面感呢?
首先,文案的任务,就是通过文字和用户进行精准、有效的沟通 。
所以,要尽量避免语言中的模糊性,尽量使用具象的词汇,学会构建画面的能力 。
其次,要善用动词和比喻,让文案变得生动有趣 。
文案,不是单纯的表达和陈述,而是链接信息,你要把陌生的、专业的文案,换成通俗易懂的、有趣的 。
画面感的词汇能量:动词>名词>形容词
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第一步
先按照要求写出一段文案
第二步
试着将它改为含有动词的句子
第三步
审视这些动词,试着找到更好的替代
海明威对于写作有句经典的说法:“一切东西的初稿都是狗屎”,可见,几乎没有人天生就能下笔一气呵成,好的作品,也是需要不断的修改和打磨 。
要写出画面感强的精彩文案,更是如此 。
技巧也很简单,当你在创作文案时,要尽可能地让你的文字向前多走一步 。也就是说,在你写出自认为已经足够清晰的文案后,试着用更具象、画面感更强的词汇再写一遍 。
3、有故事
有位作家说过,文案的本质是沟通,而故事则是一种高明的沟通策略 。
深以为然 。
纵观古今,从万年以前的洞穴岩壁,到今天的电视荧幕 。故事在文学、历史、教育、传播等各大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
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动的、能激发情感的刺激更容易让人脑形成记忆 。因此,一个好故事,能够帮助品牌更高效地传递信息,取得更好的效果 。